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讯     
“93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在沈举行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93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20日至29日在沈阳举行。会议议题为“渤海日本关系研究;近代东北文学与日本昭和文学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研究(以辽宁省、神奈川县为例)”等。会议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  相似文献   

2.
有岛武郎 (1878~ 192 3)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对社会弱者的人道同情。有岛的文学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 ,深得鲁迅的激赏 ,评价有岛是日本近代资产阶级作家中一个觉醒者。1有岛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样一位与中国现代文学深有关联的日本作家及作品进行探索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讲 ,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就有岛的处女作《除锈工》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试做论述。一  有岛的带有明治时代社会主义特色的小说《除锈…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学道路的特点之一在于,他不仅是专门从事创作活动的伟大作家,而且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思想家。只不过他的文艺思想,并非象通常那样是通过撰写系统的理论专著来表述和表现的,而是散见于他的一系列对具体的文艺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及杂感和书信之中。作为一个杰出的文艺思想家,鲁迅的理论实际上同样也是系统而完整的。从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论著来看,人们所归纳的鲁迅文艺思想至少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文艺的起源及其性质;(二)文艺的阶级性;(三)文艺同政治的关系;(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建设问题;(五)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六)文艺同生活的关系;(七)文艺的典型问题;(八)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九)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十)文艺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发展除自身内在因素以外,还受他国民族文学外在因素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艺术方面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及文学与文化关联方面的研究和文学与文学间的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成为文学全球化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对比研究中美两国文学发展史中受民族组成成分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的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以及文学全球化过程中输出与输入所产生的融合与排斥效应,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时期进一步澄清民族独立性与“西化”的悖论关系,走出误区,积极投身到文学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以求在文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最大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9.
“立人”思想(或称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笔者已另撰文论述,这里,我们仅就鲁迅对梁启超“立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看法。梁启超是一个思想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总的说来,他以改良派领袖人物闻名于世。但是从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来看,情况又有所不同,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三  相似文献   

10.
序言在论述近代日本文学的传统──“私小说”方面,几乎已成定论的,要算下列三人的著作。 《小说的方法》1948年 伊藤 整 《风俗小说》1950年中村光夫 《艺术与现实生活》1958年 平野 谦 如果说这三人通过上述三部著作而展开的文艺 评论活动,“是战后日本文学史的核心,也不算过 分。我们这里所以要特别提到伊藤整,是因为他的理论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作者在对日本文艺与世 界文学比较研究时,其视野的广度和他自己所走的把创作与理论结合起来的独特的道路,现在依然具 有批判研究的价值。 关于伊藤 整 伊藤 整(1905-1969)生于北海道,毕…  相似文献   

11.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的繁荣与危机趋于同步的状况,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点,应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应从其生长的中国文学土壤里寻找它的“根”,应该立足于当今文学批评、文学思潮多元走向的现实。文章从上述方面重新审视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现状和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摆脱目前的“困惑”,从新方法的尝试转入系统理论的建构,力求在观念上有一个新飞跃:一是必须突破单纯的文学批评的模式,摆脱文艺理论的依附关系;二是必须注重中国文学史独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提供自己的活动场所和试验基地;三是应该注意把握一种动态的、主体的、时空交叉的理论形态和构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14.
1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已经发现了鲁迅小说同外国现代派文学和弗洛伊 德学说之间的某些联系,把鲁迅小说某些篇章,视为“意识流小说”,或把鲁 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同外国心理小说的心理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不少见解颇有新意,这是鲁迅小说研究中的新进展。但这些研究,一是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性分析概括,因而未能把这些小说做为一个文学整体来认识;二是没有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把鲁迅心理小说放到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流派中去考察,因而未能在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中加以认识。因此,对鲁迅心理小说的整体把握有失准确与全面,没有恰当地认识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目前的日本文学研究中,农民文学似乎是一个被人冷漠的角落。然而,拂去落积的经年尘埃,当可发现一部描写农民的写实主义不朽杰作,这便是杰出短歌作家及小说家长冢节(1879—1915)的长篇小说《土》。《土》何以被誉为“日本农民文学史上的纪念碑”和“近代日本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名作”?可见不无探求其究竟之必要。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报纸的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报纸的职责。然而 ,目前报纸的“理论宣传”却往往缺乏鲜明性和生动性 ,能够打动人心的论文凤毛麟角。这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在重大理论的宣传上“悬浮” ,与现实问题脱节 ;(2 )在基础理论的传播上“陈旧” ,缺乏新意 ;(3)在行业或部门的调查上“零碎” ,理论指导的内在逻辑性不强。在报业逐步走向市场的今天 ,无疑于“短斤少两”。其恶果是 ,理论起不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令人感到如同一杯没有滋味的白水。以致在“读者调查”中 ,“理论宣传”往往名落孙山 ,不仅引出了“不如不办”的议论 ,而且…  相似文献   

17.
夏目漱石的名篇《门》(1910),在文学神髓上是称名日本近代文坛的“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寓意深长的《门》里的主人公野中宗助和阿米以生命铸就的恋爱,被外在伦理意识判为“罪过”,二人因此声名狼藉,遭到现实规范的残酷惩罚。二人被迫息交绝游,远离社会,忍受负“罪”心理的折磨。原本生性明朗蓬勃的宗助,由此对人生失去了理想与自信。  相似文献   

18.
感性与审美的关系,在当代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审美化景观中,不断引发出一系列新的话题。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思辨性命题,“真实感性”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的主体性根据方面来加以领悟。它是对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压抑性满足的冲破与挣脱,充分强化人的主动创造性和批判性,重新整合了人类审美文化领域中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当代审美文化领域中的感性主义泛滥,其消解性危机可以在“真实感性”的命题中得到批判性阐释。  相似文献   

19.
民法体系分为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内在体系的价值取向导引外在体系,而外在体系的各个要素——概念、规范与制度构成内在体系的载体。随着社会基础的变迁,现代民法内在体系形成了意思自治、保护弱者、信赖保护与自己责任的基本原则脉络,并渗透到外在体系的概念、规范与制度中。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应结合中国社会基础,遵循民法双重体系的建构。通过定位民法中的“人”,梳理现代民法的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在物权法与债法中的体现,检讨中国民法各个具体部门法的瑕疵,以此推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刘晓亮 《唐都学刊》2000,16(4):101-10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意识流文学之父。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既是意识流理论的最早介绍者和传播者,也是现代杂文、小说创作中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最早实践者。鲁迅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意识流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