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论文献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文献”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组为一词,最早出自孔子之口。《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语: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何晏《集解》引郑玄语谓:“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邢昺《疏》略引其说,无甚发明。朱熹作《集注》,亦袭此成说,语气更为肯定:“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宋末元初的史家马端临,不仅取朱氏之说,且以“文献”二字直名其“典章经制”之著作为《文献通考》。其《自序》云: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文献学是一门新建立的学科,其间有待研究探讨的问题颇多。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琐碎的探讨,以求教于读者。一、什么是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引孔丘的话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宋代朱熹注解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四书集注》)汉、宋学者对此作注时,大都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辞海》中说:“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就是指朱熹等人原来的解释。“贤”是指“贤者”、“贤人”,即故旧耆老的言论。  相似文献   

5.
在汉学史上,郑玄(公元127—200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他是“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取正”(李谧语)的伟大学者。其学“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后人称为“郑学”。郑学主要成就在经学、文献学和训诂学。本文拟就郑学的渊源、特色、成就、问题,作点概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郑学的渊源训诂学作为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枝,它的发生、发展,是和文献学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的。传统语言学就是文献语言学,是以书面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典文献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文献”,指历代的传说和文字历史资料。博学多闻的孔子能言夏、殷时代的典章文物制度,但他慨叹文献不足,有许多情况还谈不清楚。今天,我们比孔子所处时代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先秦文化典籍,其成书年代论者说法不一,但春秋末孔子整理、删定《六经》说,多数学者则认为可信。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写道:“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便“追迹三代之礼。”孔子自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遂在以往官府仪礼的基础上,整理删补而成《礼记》;孔子又“上纪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遂成《书传》;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孔子返鲁,是时道衰乐废,孔子乃正之,遂定《乐》;《孔子世家》又载:“古者《诗》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春秋以前历代的许多重要史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也说:“《书》先王之事,故长于  相似文献   

8.
<正> 礼,繁体“_”,《说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解释“豊”时说:“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可见礼在最初是一种祭神祭祖的仪式。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对大自然幼稚认识的产物。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论语·八佾》)可见夏殷时礼已发展的较为系统了,而且内涵也绝不仅仅是祭神祭祖的仪式了。周朝实行的是宗法政治,统治阶级内部嫡与庶、长与幼的区别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这一政治要求,据说周公姬旦系统地制定了“别贵贱,序  相似文献   

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经用竹作为文字记录的材料,但竹子易朽、易蠹,而记录文字后人们又希望长久保存,于是就必须克服这个弊病。据文献记载,古人就是将竹简经过“杀青”这道工序,以使其不朽不蠹。 什么是“杀青”,历来有三种解释: 《太平御览》卷六○六引《风俗通》说:“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之间谓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  相似文献   

11.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到了宋代朱熹为之作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古之文献,泛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材料。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载体材料和记录知识的方法,使原来意义的文献函义逐步完善.根据 GB4894——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国家规定:“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所以说,文献是人类知识、信息和情报的记录,是大脑思维与记忆力功能的延伸。按其记录形式,它可以分为手抄文献、印刷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甲骨文献、金石文献、杌读文献等。  相似文献   

12.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14.
宋陈骙《文则》指出:“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在析理,理尽而已,……《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也者。’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明祝允明在《罪知录》里说:“文体既立,其状自殊。”他列举了十四种类型。其中,有萦纡缠乱,反复钩连者,指的就是这种交错之体。 这种文字,“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散,彼因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大方处求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交错之体,《庄子》用得最多最成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弥罗国、弥药、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弥罗国阎立本《西域图》中在附国嘉良夷之旁记录一国名为“弥罗国” ,戴表元的文字表述是 :一王皮韬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 ,皮裘玄革华解衤任交手按膝。一奴皮韬 ,发余垂独辫 ,朱裘玄革华者 ,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 ,弥罗国也 ① 。这是笔者发现的一段极为珍贵的党项国早期史料 ,记录的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初年 ,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党项、西夏史料中最早成文的文字记录 ,其珍贵价值 ,可想而知。“弥罗国”与党项有何关系 ,“弥罗国”究竟为一个什么样的国 ,姑试证之。如果我们仅从对音上考察 ,樊绰《蛮书》中的“弥诺国”② 与“弥罗…  相似文献   

16.
<正> “仆又佴之蚕室”语见司马迁的《报压安书》: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乎!悲乎!上引文字,系据萧统编的《文选》。其中“仆又佴之蚕室”一句,《汉书·司马迁传》作“仆又茸以蚕室”。此句文字略有出入,注家解释颇殊。《文选》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人志切。”五臣注因袭并补充李善注云:“佴,次也。蚕室,汉行割刑(引者按:谓腌割之刑,即腐刑,亦曰宫刑)之室,使其避风养创者。言  相似文献   

17.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8.
“文献”这两个字中的“文”,可以理解为叙事的文字典籍;“献”,可以理解为学者名流论事的言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就指出,“献”则“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而“献”则要求,凡诸儒名流,“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可见,把文字材料和口传言论并重,“文”则求实,以“献”定“文”之得失,是我国古代史料学固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20.
“和合”一词最早见之于先秦典籍,如《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合于百姓者也。”(注: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管子》中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墨子》中曰:“内者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