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本文明确给出了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并主要论述了作为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宏观调控基本法、保障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运行的法律、经济政策法的立法意义及内涵。  相似文献   

2.
土地宏观调控可以起到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兼有的作用,在新时期的发展条件下,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的土地管理体系出发,结合土地调控政策的功能作用与内在关系,构建出一套符合经济发展特征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从而为顺利实现国民经济调控目标和落实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表现出房价上涨过快、空置率上升、住房体系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土地供应政策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后也上升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根据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回顾和总结2004—2009年合肥市土地供应参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过程,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剖析合肥市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长周期与时滞性,目前土地供应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土地供应与房产市场供应量及价格的相关性表现微弱。最后,从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经济增长被作为中国的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从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看,我国历来重经济目标的实现,忽视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的协调。要解决我国经济"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一贯践行的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工具进行反思,结合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理论并指导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罗运贵所著的《新宏观经济学》超越了凯恩斯主义,从概念到调控手段均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可以借鉴该书中的创新性理论与见解来推动我国对宏观调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健全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自改革至今,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已逐步建立,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还不够。本文认为,这是由于直接调控手段被忽视和间接调控手段存在着不足造成的,进而对强化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10年来国家住宅市场宏观调控政策,采用单位根检验、联立方程模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我国2001年1季度至2010年4季度的宏观经济、住宅市场、土地市场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住宅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住宅价格、广义货币供应量、土地供应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宅竣工面积;住宅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GDP、住宅土地价格、二手房价格;CPI不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行政手段和财政政策对住宅价格的调控是有效的,但效果不强(弹性-0.011),而货币政策对住宅销量的调控效果很强(弹性2.965)。建议住宅市场调控政策以货币政策为主,目标定位为区域住宅价格和销量增长率与区域GDP增长率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协整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对中美两国政府实施调控政策的偏好和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美国宏观经济波动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中国更侧重于使用政府消费与投资支出作为短期调控措施,而美国更偏向于使用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作为短期调控经济的信号;中国政府在运用货币供给量M2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时更具有主动性,而基准利率工具属于弱外生变量,显著受到经济波动的反馈作用.美国政府支出属于强外生变量,政府对其调控的自主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其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面对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过热,持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微观主体超乐观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各项宏观政策相互牵制与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调控经济的效率并不高。基于当前的复杂形势和国际惯例,应当采取以货币政策为主,外贸、汇率、财政和金融监管等多种政策为辅的协调性调控措施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针对各地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对房地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调控手段之一,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土地增值税的通知》。借鉴确定合适的利息扣除方式、分散收入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法等方式降低土地增值税,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把国有经济作为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是我国作为发展市场经济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国有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既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根本制度优势 ,实现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满足我国在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宏观调控需要。因此 ,把国有经济作为调控手段 ,通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需要《土地管理法》的确认和保护,所以在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中,特别是市场配置方式的逐步完善,也要《土地管理法》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国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目前仍存在土地市场不健全、国家干预不适当,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不高效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健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协调好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关系,保障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把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融为一体的经济理念,是一种新形态的经济理念。而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领域内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应当并且能够采取更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土地财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缓解财政收入不足的重要手段。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进而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土地财政的形成是不同利益在土地收益上博弈的结果,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与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地价格在房地产价格中所占比重非常大 ,所以地价的高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突出 ,本文就高地价对房地产市场的主体、客体及交易中介负面影响展开分析 ,并提出了地价过高时抑制地价上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土地价格水平透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价是反映土地市场的晴雨表 ,地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土地开发进程。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城市 ,土地价格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一方面从分析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入手 ,通过对西安市地价水平和土地价格构成的剖析 ,客观地评价了西安市的现状地价水平 ;另一方面 ,因土地价格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甚至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所以政府应对地价水平进行宏观调控 ,进而提出了一些合理控制地价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土地财产权是指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所依法享有的各种财产利益的自由和资格。农民土地财产权是以宪法为基本依据的民事财产权。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权利主体"农民"应当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为权利主体具有多维性的特质。农民土地财产权是以农村集体土地为基本客体的不动产财产权,农村集体土地具有资源性、资产性、空间性和层次性的特征。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农民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应当拥有各种财产利益的权利,包括以土地归属为财产利益的权利、以土地利用为财产利益的权利、以土地流转为财产利益的权利和以预期利益为财产利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过小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农地股份合作制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向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同时由于它和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营方式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在逐步实行农地股份制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政府干预与土地市场相结合配置土地资源的创新机制。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运行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和非理性因素.以往单纯理性、确定性和刚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而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在强调避免或利用规划中非理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规划应是一种动态、协调的思想,强调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土地利用规划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的研究补充完善了规划的理性、确定性和刚性理论,有利于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