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认识自己的时代,给"当代是什么"以本质规定性,历来被认为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但按照德国当代哲学家维尔纳·马克思(Werner Marx)的说法,又只有极少数极富创造力的哲学家才能胜任这项任务,"其他人,即‘参与哲学活动的人',当然包括我,具有下列功能:他们首先应该保持使传统思想受到重视,因为这些传统思想曾代表过一个时代,从而能在沉思传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将导向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89年笫2期报导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对此我有所启发,但不敢苟同,特提出一些看法与之商榷。姜建强同志的立论依据之一是:“应用哲学”取消了哲学思维的特点。这一论据,至少包含五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的特点、什么是“应用哲学”、什么是“应用哲学”的特点和“应用哲学”是否取消了哲学的特点等,对这些问题,我与姜建强同志的观点是有区别的。在姜建强同志看来,哲学“是人类智  相似文献   

3.
苏联权威性哲学杂志《哲学问题》1990年第1期和第2期连续用大量篇幅刊登尼古拉·阿列克萨洛维奇·别尔加耶夫在1946年撰写的著作《俄罗斯思想》。编辑部在为此而发的前言中说:“‘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是我国19世纪—20世纪初思想界关注的中心之一。俄罗斯历史命运的特殊性,它在世界上的使命和任务,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所有这些哲学——历史问题都是‘俄罗斯思想’所集中讨论的。而‘俄罗斯思想’,用别尔加耶夫的话来说,是与‘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和使命’相适应的。今天,在恢复被中断了的传统时,我们所谈的,所争议的,按实质来说,同样是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想实际地弄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找到未来的方向,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悬置哲学“同一性”的实际性存在,以哲学合法性存在的“目的”规定论证了哲学“同一性”的规定性存在。并且借对“‘形而上经过’不可超越”的强调,否定了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假想。而通过“同一性”对法哲学在法的形而上学抽象上的伸展的“实证”检讨,使“同一性”在“实践”上获得了肯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时代女性”,作为具体的文学形象来看待,它并不是一个具有明确质的规定性的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类型的统称。考其出处,大约最早要见于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这里,“时代女性”是对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女性的泛指;正同茅盾在别处提及的“新女性”、“时代的新型女性”之类字眼一样,强调的是形象的“时代性”,并非特指某种人物,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宽泛的。如果只注意到《蚀》与《虹》中的某些“特异女子”,或以这些“特异女子”去概括“时代女性”的本质,显然是很不全面的。研究必须从形象的总体性上去把握,思考作家描绘出一个庞大的人物世界,为历史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意味着,哲学总是与时代血脉相连。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它的时代,都是对时代课题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理论解答。“时代”又是什么呢时代不是时光之线上的一个静止的纽结,也不是历史平面上一个凝固的点,而是生活的长河流经我们脚下一段闪烁的波光。从这个意义上,时代总是历史中的时代,是从传统走过来的时代。因此,面向时代发问的哲学家,又总是背靠着厚重的历史与悠远的传统。他们总是游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以当代的视域审视传统,同时,又以传统的话语表述着当代。他们以传统之“水”和拌时代之“泥”,形塑当代的文化形象,构建着当代的话语模式。故恩格斯同样也说,哲学训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以往的哲学史。一种能充分满足时代精神需要的哲学,一方面要与本民族的传统哲学血脉连通,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的新信息,以时代含摄传统,以传统熔铸时代。依照上面的框架来看待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现状,我们不能不说,体现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精华的成熟的哲学形态可能尚在襁褓之中。中、西、马三足鼎立格局,表征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某种无序,表征着中国人精神生态中的某种不自洽状态。这些都很自然地指向一个问题:我们民族的哲学如何走...  相似文献   

9.
“逻各斯”的解读与哲学的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哲学的解,也就是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海德格尔的忠告:“如果我们竟敢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必须小心为妙。”①但我还是确定了这个题目,这倒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地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一个哲学的问题都涉及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逻各斯(A8yO(,IOgOS)一词是赫拉克利特所关心的中心问题。“这里所谓的IOgOS,人们在学习之前和刚开始学习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的;虽然他们已经体会到我按每一个不同事物本性来解释事物具有何种性质…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是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出发点.但清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宣告传统哲学的终结,而是为重新规定哲学任务扫清道路.这种新的哲学任务,就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维也纳学派强调的是科学的命题,而不是传统的哲学命题,或其他非科学的命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哲学已经被逻辑分析所清除,而哲学工作本身也并不在于提出命题,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哲学命题”.所以,哲学的任务只能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维也纳学派提出了建立“理想语言”或称“人工语言”的构想,这被西方哲学界誉为它对当代科学和  相似文献   

11.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将如何自存?如果承认哲学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的基本问题与任务将是什么?这是当代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以对"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趋向"这一著名命题的分析为切入点,阐发了以"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哲学在存在方式、主要内容和思想功能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表明,"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哲学仍将生机勃勃地存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放弃了"唯我独尊"的"女王"的荣耀,却成为了推动人的思想创造和生活幸福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这是哲学所达到的十分重要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2.
要完成跨世纪发展的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各级领导干部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养成高尚的人格,对于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就人格的涵义,领导干部人格的特点以及如何养成高尚的人格,提出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人格及其在不同制度下的特质。什么是人格?根据张岱年先生考证,“‘人格’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它是日本学者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古代中国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人格思想,但也很少见到他们对这些词作出明确的规定,所见到的是他们对人格…  相似文献   

13.
“吾道一以贯之”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论语》有这样一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吾道一以贯之”一共只有六个字,但这是研究孔子思想一条重要的资料,我们准确理解它,有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孔子思想体系特点及其实质.曾参以“忠恕”概括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末了还来个“而已矣”,就是说,没有留下半点余地,“夫子之道”全在其中;后人以曾参是孔子的高足,他的概括似已成为千古不易之论.但是,曾参概括得对不对?曾参说话时孔子本人已不在场,未见表态.但从孔子有关的思想看来,曾参的这一概括是可以讨论的.而且,“吾道一以贯之”实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道”,一是“一以贯之”,从孔子说话的口气看,似是在对方对“吾道”有个大体了解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一以贯之”,着眼点不是“道”是什么,而是“道”的如何.但曾参对孔子所着重强调的却没有任何解释.为了探究“吾道一以贯之”的真实涵义,我们有必要对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和曾参所说的“忠恕”分别作一点考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看看“吾道一以贯之”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发表了方克立的《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論问题》一文,評冯友兰的“普遍性形式”說。文章說:“馮友兰先生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实际上貫彻了一种超历史超阶級的抽象方法”,例如任分析孔子所說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命題时,馮先生認为,“应当区分它們的‘字面意义’和‘具体內容’?幼置嬉庖蹇?这些命題是超历史超阶級的,孔子所說的‘人’和‘欲’都是沒有阶級性的;从具体內容看,这些命題是有阶級性的,孔子所要爱的还是剝削阶級的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在经过了 2 0多年“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返本开新”的阐释和解读之后 ,对第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已经在学理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且基本上达成共识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可是 ,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 ,哲学界却出现了以王南的“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哲学”)和高清海的“人学”为主要代表的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路向。这表明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属性问题 ,迄今仍悬而未决。笔者认为 ,“现代实践哲学”论与“人学”论是内在一致的 ,二者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种“价值论哲学”。将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无’之辨”(即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问题”)和以“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哲学”为标志的现当代西方哲学联系起来 ,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 ,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价值论哲学 ,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答 ;确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 ,其意义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6.
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代表着哲学形上思考的两种不同的进路。西方人习惯于用是来判定事物的对象性存在,当他们从询问个别性相进而质询世界的普遍性相时,很自然地便会将问题提升到‘是’是什么的层面上来,由此得出某个超绝性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人则惯常用有来标示事物的本然存在,他不会去追问‘有’是什么,只会探索‘有’如何有或‘有’何以有,于是把话题引向了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命题发端于《老子》,经战国、两汉的衍续,至魏晋玄学中得到充分展开,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其内涵也经历了由侧重宇宙生成论向哲学本体论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非实体论的世界本原观,恰与晚近西方哲学思潮的趋向相交汇。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或可成为形而上学终结后新的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哲学论坛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人的现实存在,提出要建立以人性主体性为中心的哲学,即所谓“‘人性’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断言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建立在人性主体性上,亦即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不是前引观点作者“新发明”,而是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人学的变种。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常常把认识看成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运动,这是受“理智主义”的影响,依他看来,哲学认识应当从“本质”到现象的直观,研究人的“存在”这个哲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具体科学出现以来,具体科学的影响日益渗透到人类思想和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西方哲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不深深地烙上这种时代的印记。从一开始,面对具体科学一日千里的加速性发展,西方哲学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之中,如海德格尔深刻指出的:“从那时起,‘哲学’经常处于窘境,无法在‘诸科学’面前为它自己的存在自圆其说”(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因此,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场哲学危机的结果,这场危机的核心,就是哲学首先要在“诸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当具体科学取代了…  相似文献   

20.
一、“软调整”的内容与特点改革、调整、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任务。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使我们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总量也初步告别了持续已久的“短缺”时代。但是,科尔内所论及的“‘传统’的或‘经典’的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①的弊病并没有消除。他指出,在传统体制下,社会生产能力的紧缺和“大量滞存”同时存在,尽管“k值接近于1”,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中每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滞存,但它们是不可动用的,实物资源约束每时每刻作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