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在地域文化的交流和整合活动中,构建了新的地域文化交流观,将不同区域的文化关系放在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的互动框架中加以认识和阐释。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既是文化新变的推动机制,同时其自身也成为文化新变的组成部分。媒介文化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文化成果,以特有的文化力量建构地域文化新的生长因素。东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应积极发掘大众传媒区域间互动传播的文化潜力,在媒介文化的推助下,构建东北地区地域文化交流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当代视听工业高度发达,强势的电子媒介裹挟技术理性浸入大众传播领域,改观了大众对文化和社会的想象,因此关注大众媒介的身份和立场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德波意义上的号观社会理论为视角,来检审当下媒介社会的景观幻象,并立足媒介本体来分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立场和身份,以揭示媒介号观背后的传播技术资本主义与政治权力的合谋。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媒介是受媒介权力主体控制的。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审美价值的庸俗文化。这是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相背离的。"对控制的控制"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确定大众媒介权力的合理限度,依靠社会力量对大众媒介权力的主体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大众传媒的良性秩序。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野中的媒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闻媒介生产、传播着特定的文化产品及观念,并总会体现 某种文化规范与精神导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媒介作为一般文化存在的特质被政治化所遮蔽,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文化的失衡。而近年来,社会文化日趋丰富,媒介文化走出了政治化的困境,从政治文化中逐渐分离出世俗文化。这种演变具体表现在媒介理念、结构、形式及传播内容的变化几方面,与此同时,媒介世俗文化自身展现出了它的魅力。文化本属于社会大众,世俗文化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乃是文化的归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作为一种与社会、媒介和文化情境紧密相连的动态构造,彰显了人类记忆的社会化维度。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记忆的生成与建构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格雷马斯矩阵被巧妙地应用于这一知识场域中剖析文化记忆构建机制,揭示了媒介作为构建文化记忆中最活跃变量的核心地位。随着文化内容从物理形态到数字化传播和存储的转变,以“仪式”和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记忆媒介经历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型,旧媒介为文化记忆提供稳固且权威的依托。新的媒介形式引领文化传播的创新,作为象征性与商品性并存的记忆媒介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储存方式,该方式以其普适化的传播样貌所形成的某种暗示构建起文化记忆的全新图景;兼顾官方记忆与大众记忆平行书写的新媒介给文化记忆的书写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它不断丰富着文化记忆的构建模式,使之获得一种更为大众化、更加多元化的表述空间,进而推动和强化了官方与大众记忆之间极高的流通与互动性,促进了多元解读视角的形成。但同时,在文化记忆媒介演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虚假记忆、信息过载、数字鸿沟和数字伦理等一系列新问题,也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知识命题。  相似文献   

8.
雷蒙德·威廉斯是文化研究在媒介文化美学问题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围绕大众媒介、现代主义和“感觉结构”共同体展开的谨慎思考形成了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现代批判形态。威廉斯认为,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上的传播,作为对大众公式的功能阐释,现代大众传播不是建立共同体的方式而是对共同体的一种瓦解。因此,大众传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要解决大众传播的问题不能从技术层面上而应该从观念机制层面上进行,通过打造并建立文化共同体的观念及其机制来扭转大众传播。对雷蒙德·威廉斯而言,文化共同体的关键是“感觉结构”的共同体,因此对文化共同体的打造必须诉诸“感觉结构”,而艺术则是“感觉结构”存在的最好证据。尽管现代主义两面性的产生表明艺术面对着从社会整体中分离出来的现实,但“感觉结构”的存在也同时表明艺术仍有力量弥合社会区分,能够成为营造共同体的助力。通过参与文化共同体的营造,艺术可以成为大众传播的批判力量。这是继阿多诺提出系统的现代媒介美学批判理论之后,西方媒介美学在英国文化研究中产生的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中心维度之一,权力结构是媒介文化运转和意义生成的本质依据,是各种参与者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和实现目标的机制.理解权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构成方式和运转规律对于当今媒介文化的发展和理想传播目标的达成具有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接受形式和当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基本格局,凸显出商品化、媒介化、标准化、日常化、娱乐化和时尚化特征,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文化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大众媒介之于武术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新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构形力量。媒介武术是这一过程的集中反映。准确、全面地认识武术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需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媒介逻辑;媒介逻辑是一种裹挟着商业利益的制造神话的非理性逻辑;武术文化符号进入大众媒介转变为影像消费符号,其更多的是遵循媒介的逻辑而非原有武术文化本身的逻辑。理解媒介的这种符号生产特性,把握好武术文化和媒介两种逻辑,才能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传播武术文化并认清其对武术文化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凸现出来,并使当代文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同时文化的传媒化趋向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媒介应树立独特的文化品格,建立主导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常州文化传播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常州的历史积淀和当代传媒视角的认知、解读和融合。常州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是针对常州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实力乃至城市意志具象在较为广泛的区域舞台乃至更大范围的综合展现所形成的常州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系统。在常州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电视媒介在由传统媒体向当代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应以其独有的表现方式超越信息和娱乐提供,塑造社会共识、意义和价值观,并通过信息中的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调试与改造是国家重塑乡村社会以期实现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个人主体性建构要素,私人生活在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文化模式下往往隐而不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社会改造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使私人生活从农村青年的传统关系网络剥离,并将其纳入国家管理变得愈加重要。在建构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诸多要素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关键角色。早期大众媒介多以权力中介化的角色与功能而存在,随着大众媒介日渐嵌入农村青年日常生活与交往场景,媒介化成为大众媒介影响青年私人生活的核心机制。正是这个过程使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实践经验及其意识发生变化,同时改变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众媒介对社会经济形象的构建,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反映出的社会经济信息给公众留下的总体印象。要对东北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和反思,研究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形象构建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现象的已有报道,信息取向多元,内容比较丰富,在富于对比性的呈现中,客观地构建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象,体现出“报刊的有机运动”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阑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学媒介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媒介文化是大学文化在大学师生员工乃至社会中移动、在时间上保存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主渠道。大学媒介文化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印刷媒介容易保存,便于大学师生随时随地翻阅;电子媒介的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主要包括网络媒介,其特点是传播大学文化具有交互性、速度快、广泛性、开放性。对大学媒介文化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高校媒介“把关人”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坚持党性原则,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20.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