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构建中国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两个发展维度:人文普遍服务和产业普遍服务,它们提供了解决中国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治国良方。社会普遍服务的全面实施,能够避免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边缘化,有助于社会民主的推进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作为治国方略,社会普遍服务应成为中国政府强国富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很早就指出分工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普遍富裕的最重要原因。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普遍富裕之间存在背离。从分工角度分析产生这种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农业分工水平低;地方和行业利益,地区和行业垄断普遍存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制造业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因此,应采取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规模经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来缓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普遍伦理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守全球整体利益优先于区域利益的原则、人类可持续发展优先于当代人的发展的原则,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控制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才能解决代际公平问题,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 ,信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孕育了普遍信任建构的要件 ,普遍信任的机制正在建立与形成当中 :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为普遍信任的孕育生长提供了前提条件 ;蓬勃发展的中间组织成为普遍信任建构的有效组织保障 ;而各项法律、规范的完善为普遍信任的存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陈任 《人文杂志》2008,(2):68-77
在传统相对性原则的要求下,第三人不能享受合同上的债的权利和诉讼的权利.但是,司法实践表明第三人参与到合同关系中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第三人在合同中的地位和权利问题成为世界合同法领域令人关注的问题.固守相对性原则从而导致合同纠纷的处理不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很多国家司法机关遇到的难题,也成为众多理论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批判的对象.作者认为,具体制度如何设定,首先取决于合同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建立合理的受益第三人制度,旨在通过保护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意思表示,来保证当事人在公平的交易中获得各自的期待利益,这恰好体现了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6.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提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发展观.人类进行的社会实践证明,人们只能依照社会历史所给定的条件去选择他们认为的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悖论,诸如浪费与节约的悖论、先富与共富的悖论、风险与预期的悖论等等.如何找寻解决悖论的根本出路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也是发达国家必须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晓风  张艳涛 《北方论丛》2006,2(2):115-118
现象学方法是立足当代实践格局,通过人的实践去展现存在的本质然后再加以描述的方法。这一极具价值和魅力的方法,已经引起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客观事实,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人民本位"这个基点。"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人民在思想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遍语用学”就是分析说话行为,研究语言的交往职能,探讨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他们二者如何通过语言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的学说。普遍语用学的重建可能相互理解的普遍条件有:一是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原理;二是在交往型、陈述型、表现型和规制型四种不同的交往形式中“兑现”有效性要求原理;三是“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反事实的在先性”原理。  相似文献   

10.
就全球来讲,当代社会处于非均衡、非普遍发展及在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发展状态。从理论层面看,是缺少在资本主义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当今阶段人类社会如何全面发展的理论支持。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建立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为目的,为将来实现人类终极价值目标所做的理论上的探索。北欧和欧洲及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上的有益探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的呼声和价值取向,实现三者的融合与创新,将在民族认同的前提下,创造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富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普遍管辖原则的确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管辖原则的理论依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理论依据———“连带理论”;第二层次是其观念基础。现代国际法背景下连带性理论的观念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类“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观念的加强;二是有限主权观念的强化。与其他相关学说相比,我国学者所主张的“国家意志协调说”在解释国际法效力上相对较为合理。国际法效力的关键在于“国家意志”,但并不是指个别国家的意志,也不是各国之间的“共同意志”,而应当是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调。国际犯罪的猖獗为普遍管辖原则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先天缺陷使国际社会不得不倚重国家法院管辖这种国际刑法的间接执行方式,这就为普遍管辖原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传统管辖原则的管辖漏洞又直接体现着普遍管辖原则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遍管辖原则的应时而兴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而是涉及健康、教育、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公正、参与权利、性别平等、个人尊严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理论以实现更加公正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它也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贫困问题、设计更为有效的扶贫战略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分析和梳理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而制定和实施的救济式、开发式和攻坚式农村扶贫政策,反思过去农村扶贫政策的得与失,从而设计和实施新世纪有效的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保障生存权与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51-154
在我国,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是建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落脚点,保障生存权是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人文社会普遍服务”,高级层次是“网络产业社会普遍服务”。我国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至少应从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公共卫生三个方面入手,以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4.
顾昕 《东岳论丛》2006,27(3):27-32
中国城镇的失业保险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护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覆盖面依然不广,到2004年末仅仅覆盖了不足一半的非公务员从业人员;而且,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在近五年内呈现下滑的态势。失业保险在事业单位中扩展覆盖面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企业化管理从业人员中的覆盖率却逐年下降。造成这一态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失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参保人资格限定上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职工”范畴、给付水平的济贫实践打击了高收入者的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贯彻社会公平的价值原则.社会公平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要正确区分公平、平等、正义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含义,准确理解社会公平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建设和实现社会公平变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普遍服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遍服务的核心要义是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同质的服务,避免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边缘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普遍服务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政府应以普遍服务的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种"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观。"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在理论上论证西方公民社会的普世性,认为公民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以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来表明西方公民社会移植中国的可行性。然而,"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是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它难以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西方的公民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存在多重内在矛盾的复杂结构。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一种地方性叙事,它深深地嵌入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而非简单地照搬"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应当体现出主体中国的理论自觉,能够回应并实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结构转型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政府与市场双重驱动、多质经济因素交互作用、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复杂交汇、发展不平衡贯穿经济社会转型全过程,是转型性发展的突出特点。面对转型中的矛盾与问题,必须注重社会管理创新,以创新性的社会管理促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与转化。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应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实现社会管理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二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弊端,创新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三是从实际出发,创新与完善法治手段和德治手段相辅相成的社会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完成现代化多元复合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正在迈向现代社会,进入一个以多元复合社会转型为特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转型所呈现出的多元复合特征更加剧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正确认识社会转型的特征是政府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只有加快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才能避免陷入挫折与断裂的现代化陷阱,顺利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多元复合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作为引导人类历史前进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历史指向了一个国内生活幸福而自由和国际永久和平溶为一体的未来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