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现象是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因而是纯客观的。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现象以客观物质为实体,但又具有认识主体的特性。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论述过现象的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现象随着认识层次的深入而具有更明显的主体性。研究现象的主体性,目的在于要对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区分主体行为对客体的“干扰”作用和客体特性本身,以便客观地揭示客体的性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知识”的一般概念可以用3个层次来描述。第一层次是能够从相似的过程、现象或客体中识别出某种过程、现象或客体。有些教师在识别的层次上讲解新教材,不检查  相似文献   

3.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4.
陈志良  杨耕 《求是学刊》2000,2(4):23-31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法的本质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点。法的本质是构成法律现象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而事物的构成和基本要素又与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层次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分析法的本质,必须从法律的结构层次入手,找出构成法律现象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6.
广义认识论是狭义认识论的对偶语,它是狭义认识论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和狭义认识模式内在缺陷和矛盾的科学解决形式。所谓广义认识论是指诸认识主体间以认识客体为中介的认识交往关系系统的理论。相对于狭义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上都扩展到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认识关系,形成了诸主体间认识交往关系的系统框架。广义认识论的建立是认识论总图景,总框架的转换,是在元理论、元方法、元视角层次上的重新审度和合理重建。文章对广义认识论的客观基础、研究对象、基本目标、总体框架都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就知识与能力的区别、联系和转化条件问题作一粗浅探索,期望能奏抛砖引玉之效。一、知识与能力的区别知识与能力是有着许多重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它们的区别可概括为十个方面: 首先是本质的不同。知识是主体在具体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客体的现象与本质的观念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属于相对静态的既得性的认识范畴;而能力则一般是指那种对主体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性能够经常、直接地对主体活动发挥定向、控制、执行和反馈的功能,从而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由于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性,并且这种心理特性的性质和水平只能表现在其活动效果中,两者之间具有须臾不可分离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能力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贫富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勇 《唐都学刊》2003,19(3):113-116
对贫富本质的认识是解决贫富问题的前提。从人与物及人与人的关系上看,贫富的本质在于贫富的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从财富的分享过程与贫富结果上分析,贫富问题是一个分配方式的问题。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贫富问题则是正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认识方法的基础是关于客体的知识;认识方法的本质则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客体规定主体和主体规定客体的双向运动过程。作为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是最高层次的普遍方法;但不能认为它已经将其他各种方法包罗无遗了,它揭示的普遍规律已经将其他学科的规律完全包含在自身之中了。对各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持贬低的态度,试图使辩证法绝对化,这是不对的,片面的;而对唯物辩证法持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企图抬高某些科学方法来反对、排斥它,则更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与其他方法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着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发挥功能的规律和不同社会层次上的道德实践.它的研究客体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道德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道德过程的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论原则、对待道德生活现象的具体历史方法、阶级方法、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的条件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它详细分析集体和其他社会集团的道德状况的最佳模式,揭示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状况及其完善途径.道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12.
人文科学作为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学科是正确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肯定和维护人文科学的科学地位和科学称号,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也便于对科学系统的统一管理.但由于人文客体具有不同于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诸多特点,使得人文科学包含了若干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与品格,因而也具有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和不可取代的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3.
罗爱武 《社科纵横》2010,25(9):118-120
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根据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两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思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客观理解法是渡普尔在反思与批判以狄尔泰和柯林伍德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文科学理解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观点;应该从第三世界客体方面去解释理解的主观行为或过程;理解是对第三世界客体的理解;理解活动本质上是对第三世界客体的运用;理解问题境况是客观理解法的关键;境况分析是客观理解法的首要任务.波普尔的客观理解法扩展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理解论的理解范围.突破了当代主流的哲学释义学仅以客观理解法研究为对象的局限,为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释义学以及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公关界往往过于偏重公共关系的应用性,而较少地关注作为本世纪初的思想产物──公共关系的深刻的社会基础问题,对它产生的渊源仅作表层上的分析,而未作深层次的理论探究,于是出现了人们至今仍为公共关系定义的界限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显然,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关系的本质与历史基础作一深层次的剖析,以求我们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公关运动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期待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一、公共关系在其本质上是道德活动(一)从公共关系活动与道德活动的结构来分析,其主、客体具有同一性公关活动与道德活动的主体虽侧…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各种不同知识形态的界定往往难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定义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这种情况直接与人们对知识水质的把握方式相关。以往对知识的界定皆属于知识的实体性定义,而没把知识作为关系范畴来理解。作者对知识本质做了重新探讨,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以内在认识图式结合、同化认识客体而再现出来的被观念化被符号化了的有序信息组合,进而从不同的层面,把知识分为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理性知识和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具体知识形态,并对各种知识形态加以分析界定,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统一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系统方法作为认识现实的方法之一在苏联法律科学中得到一定的推广.从理论-方法论的观点看,法的领域中的系统研究同时反映知识分化和整化两个相互联系但方向不同的过程.显然,法的理论必须从系统研究法的实体的各种现象过渡到理解这些现象相互作用的机制,在分析其结构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复杂的社会过程,并作出预测.系统分析要求把研究对象看成是各种要素的统一,因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保证整体化属性的出现,而整体化属性赋予一定客体(系统)以质的规定性.可是法律科学中使用"系统"概念并非总是基于把各种法的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客体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即指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①。这一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第三,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相对于犯罪主体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存在,因而可称之为客体,但是从法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则不难发现犯罪客体的主观性,并且认识和强调犯罪客体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犯罪客体主观性的表现 列宁曾经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并指出:“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模型的类型、模拟的目的和模拟在历史研究中的认识效率等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的模拟都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1)实质-内容阶段;(2)形式-数量阶段.从这个观点看,可以说模拟包括制作质的模型和制作量的模型.实质-内容模型是对模拟的客体的具体科学概念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它概括地表现出被研究现象和过程在功能方面的基本特征、规律性和特点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