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中的味觉词大多都可以用来表达多种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且需要通过人的认知获得解释。以"sweet/甜"和"bitter/苦"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味觉词语义拓展的分析表明,味觉词一词多义现象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抑或两种认知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词语多义现象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多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梳理了中古时期"录"的词义演变脉络,揭示出"录"的多义现象是在一定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理论深入剖析了"高人"与"高手"的共有词义"技能高(超)的人"的衍生过程。即"高人"是经过隐喻机制(将始源域空间维度的"高"的元素映射到目标域"熟练的、超出一般程度的技能"之上)直接衍生出"技能高(超)的人"之义,而"高手"则是先经过转喻机制("手"转喻拓展为"人")再经过隐喻机制衍生此义。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控”的网络新义的产生,既有人类隐喻思维的作用,也是人类转喻认知的结果。“控”基于与日语词“コン”读音的相似性、语义的相关性,经过转喻→隐喻→转喻的认知转化,完成了隐喻义和转喻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早晚"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名词"早"和"晚"的结合而固化成词。从语法功能看,"早晚"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为语法化的引申。本文重点讨论"早晚"在共时层面的语义分化特点,并解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认知规律。通过语言事实的分析,指出重新分析为其语法化机制,隐喻与转喻及认知经验是其演变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山寨"等流行语进行认知语义解读,认为隐喻和转喻思维对词的新义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创造流行语的最主要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介词多义性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在此着重回顾了认知视角下国内外学者对介词多义性的研究视角并进行分类,同时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英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指出传统转喻观的不足之处,并认为认知转喻观对转喻语言的识别能力更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转喻本质的认识、分类,以及转喻和隐喻动态关系的研究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汉语“愤怒”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愤怒"的概念隐喻系统不同于英语的特征在于:汉文化利用了"气"这个独特的来源域来映射"愤怒";汉语以较多的人体器官作为承载情感的容器,但器官的选择并非完全任意。这种认知模式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说和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不仅有基本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伴随含义,即功能义。其中,基本意义也就是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意义;功能义是以原型意义为核心,经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方式辐射式向外扩展而形成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大多是相同的,但功能义因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空间介词多义性的哲学认知研究——以英语介词over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考查语义的多义性,应用理论梳理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英语介词(以over为例)的多义性,认为莱布尼茨式的单一方法应用于over意义的分析是有益的,Tyler&Evans指出的over的"覆盖关系"不是一个区分性涵义而是一个"语境依赖用法",应区分词汇上自足的词汇意义和依赖于与词汇组合的介词的工具性意义.其对over的语义分析仅是基于over使用的短语或从句的心理或常识,而不是基于"语言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足”字的多义现象可以发现,日语“足”字主要是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语义扩展,其隐喻扩展可分为“形状隐喻”、“位置隐喻”和“功能隐喻”三种,其转喻扩展可分为“空间邻接性转喻”和“功能转喻”两种,其中“功能转喻”中存在二次扩展.提炼出“足”字的语义扩展机制图,可为日语学习者记忆此类多义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作为汉语熟语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长期以来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对它的兴趣。歇后语的研究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对歇后语的界定、分类和主要特征作了说明,论述了前人对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探讨了歇后语理解中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为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四。认为,复杂的认知机制和心理策略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作为ERP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语言交流中的润滑剂和消毒剂。现阶段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揭示它的本质.并且把人的认知能动性排除在外。英语委婉语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分析,为揭示英语委婉语的实质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