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比较突出的社会难题。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也日趋严重。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与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目前我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都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在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过程中,福利制度是各国治理贫困问题的普遍手段,不过,各国在反贫困问题上又都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特色。美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比较成功的,它有效地避免了欧洲的“福利病”,又在保证经济运行效率前提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美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具体探讨调控机制在预防和缓解贫困问题及相关社会矛盾的多种方式和方法,对我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对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成因及社会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总的来看,体制性矛盾是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主要的历史性原因:体制性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现实主要原因;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问题与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工作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本文首先对现存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改进和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林 《学术探索》2005,1(6):43-49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贫困,这个在转型时期越来越凸显的社会经济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后就一直被社会所关注。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做出过分析,但是从“社会资本”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寥寥无几。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以四川省成都市和南充市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来分析社会支持网络与我国城市贫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小与我国城市贫困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为此构建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城市贫困程度和特点,阐述了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并对城市贫困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徐巧英 《学术论坛》2013,36(1):128-133
随着广西推进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广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扶贫政策,但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还存在问题,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值得探究。文章基于对广西"十一五"期间城镇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在城市反贫困方面采取了综合性的行动。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和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和行动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下一步可能的变化情况,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转型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现阶段具有转型期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缓解以后,下一步的城市贫困问题将可能朝着更加长期化和稳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着力加强和调整城市反贫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江山 《兰州学刊》2009,(3):138-142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文章以欧美国家的福利政策为背景,阐述百年来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各个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内涵、局限以及相互关系。文章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梳理,可为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与动态贫困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省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困难企业职工、失业待业人员、部分退休职工、城镇中的“三无”对象、部分外来人口。根据调研测算我省城市贫困人口约为100万~120万人。其分布特点是:行业集中,相对集中在商贸、物资、供销、轻纺等系统;区域集中,集中在分布一些中小城市。城市贫困层的产生不纯粹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多种原因相互影响形成的。①城市贫困层的出现是体制转换过程中历史问题的集中释放;②个人素质低,家庭负担重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③宏观层次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经营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是形成贫困的又一重要因素。城市贫困层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缓解和消除城市贫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首先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城市贫困层问题,尽快建立与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富有成效地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根本之策在于以经济开发援助为主,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  相似文献   

13.
姚尚建 《学术论坛》2022,(5):116-124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数字孪生通过实时映射助推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同时带来数字盲区识别的新任务。城市贫困治理建立在盲区识别之上,然而数字孪生技术在识别个体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以及技术性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性边界。从宏观城市史出发,城市权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城市贫困归根到底是权利的贫困,城市权利恰恰由于其非标准化而难以辨析。数字城市的贫困治理需要从技术与制度两个维度协同推进。不同个体、区域的城市贫困差异背后,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身份之间的权利“异构”,数字城市的贫困治理要立足这些差异,通过城市贫困问题的实时映射与政策模拟,为统一的社会保障的制度“集成”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城市贫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文化教育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等,各种贫困现象开始在城市农民工身上出现。导致贫困的发生主要有制度设计、资源分配、城市化建设、自身素质、文化与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区域协同、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创新、手段优化等方面来推动城市农民工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5.
姚建平 《人文杂志》2005,(3):133-13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正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另一面,即亚贫困问题。亚贫困群体的消费生活方式与贫困群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城市亚贫困的产生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密切相关,亚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李晗 《理论界》2005,(5):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体制转轨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愈益突出。这一背景决定了在讨论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成因时结构解释的主导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结构性与体制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城市贫困成因解释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成因作综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城市新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新贫困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相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分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特征 ,明晰新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 ,可以发现解决新贫困问题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只有这样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 ,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何汇江 《人文杂志》2004,(3):164-169
本文从贫困群体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文章认为 ,由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机会 ,开始出现长期化和相对固定化的趋势 ,具有较强的贫困群体意识 ,他们正逐渐从主流社会中脱离出来 ,表现出了与社会分裂的趋势。因此 ,从有利于城市贫困群体社会融合的角度出发 ,城市反贫困应注重采取的措施是社会救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要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难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实施“准就业” ,以社区建设促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外贫困社群是一个尚未进入政府视野的、正式的统计和扶贫政策不覆盖的但已经客观存在的城市贫困群体。深刻的权利贫困是他们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权利贫困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体制外生存的方式以维持极低的生存底线;权利贫困又衍生出一种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成为贫困持续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杨芳 《学术研究》2008,(3):96-100
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保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从物质帮助、机会供给、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物质帮助是解决城市贫困的最基本手段,机会供给是最终的解决之策,人文关怀则是帮助贫困居民从精神上脱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