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具体文化语境中,新诗中的"黄河诗歌"不仅是抒写黄河本身和借黄河景观的描绘来寄托个人情思的诗歌,而且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相伴相依,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直接表达了其现代性意义的诗歌,而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黄河"后来又成了代表性的解构对象.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与<车过黄河>两首诗歌为例作出比较分析,对"黄河诗歌"的现代性表征作出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黄河"工程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治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水利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老子以水观道,主张人类的行为要尊重和遵循“道”和事物的原初或原本状态,体现的是一种遵循自然、宽容平等、物尽所用的和谐法治思想。《道德经》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道家哲学的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是老子天道思想的现代表达;黄河高质量发展是老子人道思想的实践路径。黄河治理中要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天人合一”,要善用“无为之有为”和“有为之无为”思想来指导黄河治理,以“谦下”和“不争”来进行黄河治理责任和权利义务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的黄河,被赋予了各种文化象征.在战国以来五德终始学说的影响下,黄河在秦代被作为"水德"的象征;由于大禹治水的悠久传说和黄河的长久存在,黄河被作为福祚绵长、江山永固的象征;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因此"三河"之地被看作文化中心的象征;河图洛书的说法,又赋予了黄河神河的形象;在秦汉时期的祭祀文化中,黄河被视为"诸侯",按照诸侯王的礼节予以祭祀;"河水清,天下平"的观念,又赋予了黄河代表天下治乱的文化象征;从域外文化来看,黄河又被称为"中国河",被看作是中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和《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当代大型声乐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从作品内容、造型性和戏剧性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分析其差异性、独特性与共通性,以期揭示出两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在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兆良先生《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学西传辩证》一文,解读现存《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所处年代,推断地图的成图年代,认为地图中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李兆良关于黄河变迁的讨论疏阔,完全忽视历史地理学、水利史界数十年成果。《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黄河,是明后期河道,绝非明初甚至宋金元时期的分流河道,所谓的北流,不过是从徐州北上的运河。  相似文献   

7.
《母亲———大地》中的“大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叙述的角度,而以客体的身份置身于小说事件之外。《河的子孙》中的黄河形象同小说的情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它以自身的变化跻身于事变之内,与人物的命运直接相关联。黄河与人,黄河与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一种内在的交互感应  相似文献   

8.
黄河图在清代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河南段黄河出现严重河患,河臣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治理黄河,绘制呈奏黄河图,向乾隆帝、朝臣汇报河务信息,并为清廷进行黄河河政决策提供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彩绘本《豫东黄河全图》是乾隆中期河南黄河河患治理情形的集中体现,直观反映了清代黄河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略,表现了清代的河政运作和文书流转方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9.
主要主字元代人们在黄河治理中的治理理论,河防制度和水工技术,是我国历史上对水利 首次详细,系统的主载,它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宋,金,元时期人们对黄河治理的技术水平,并且对现代黄河的治理有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清诗》的作者是明初著名诗僧姚广孝,结合史料中有关"黄河清"的记载,考证其创作于永乐三年.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发现其并非是简单的歌功颂德之作.首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明成祖朱棣政权的合法性;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又体现出作者对洪武一朝,朱元璋统治的不满,以及对永乐一朝国泰民安的期盼.最后...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惟一的大型纯文学刊物。通过对该刊创办和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对其办刊宗旨、编辑意图、作者阵容、题材范围、体裁式样及其文化生态的多侧面横向探析,深入揭示该刊与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血肉联系,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注视的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文化图景和历史轨迹。《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文学的重要阵地和真实记录,它对西北大后方文学乃至全国抗战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足够的关注。对《黄河》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抗战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黄河阵"是一种通过走阵形式进行的节日祈福活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特色,也产生了"黄河阵""九曲黄河会""九曲黄河阵"等不同的名称。系统考察辽宁省朝阳市传统民间活动"黄河阵"的由来、内容、功能、价值和意义,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从增强科学研究、保护文化生态、加强保护传承人、把握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四个方面提出传承与保护"黄河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的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和捷克的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都分别以他们的母亲河———黄河、伏尔塔瓦河为背景,本文管窥了这两部音乐作品的异同之处,分别从时代背景、体载、题材、标题音乐、音乐的叙述性及主题各方面阐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黄河大合唱》和《我的祖国》为我们留下了“有形”的音响,而由此升华的“无形”的力量却永远激励着他们的民族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航运在北方水上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不同程度地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河、洛河流经政治中心地区,其水上交通亦被积极地开发。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黄河干支流各河道、河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航运状况。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将黄河故道治理纳入黄淮海开发的总盘子,特别是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列入了省级专项扶持以来,通过治水、改土、建路、造林等综合配套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但故道沿线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事关徐州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本文深入分析了黄河故道的基本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制约因素,挖掘了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重要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黄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累积发展,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真正成为造福沿线人民的幸福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大坝在规划设计阶段"三起三落",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三门峡大坝实现了"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工程哲学是在哲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与实践相结合而诞生的.今天的人们不是生活在纯天然的原始环境中,而是活跃在人工自然的舞台上.寻求黄河中、下游两地区人民利益兼顾的途径是治理开发黄河所追求的长远目标.从人工自然的角度论述三门峡大坝工程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我们规避黄河治理中的风险,有利于建设生态黄河,维持黄河生命的健康,进一步完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抗日战争,成功塑造了勇敢者、劳动者、受难者、战斗者诸多音乐形象。本文从音乐角度出发,分析了作者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高超手法,揭示出60多年来该曲之所以广受欢迎、家喻户晓、在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河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等生态问题。河南黄河湿地作为黄河流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管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协调、法律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完备等问题。结合河南黄河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协调管理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强化河南黄河湿地保护的法治化管理实效。  相似文献   

20.
勤劳智慧的黄河两岸人民自古至今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想方设法治理黄河的危害。他们不断抗争 ,不断总结 ,不断认识。人们把黄河发生的灾害、进行的治理、开展的利用等情况刊刻在碑石上、铁铜器物上 ,以传后世。长期以来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黄河碑刻。黄河碑石是“黄河石头书”,是一部包含众多细节的黄河史籍。黄河碑刻融注了历代劳动者杰出的科学才能和聪颖的文化禀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