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华 《兰州学刊》2006,(12):61-63
美国是当今世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最为积极的国家,其许多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及效果,总结了美国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推动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走向“股东积极主义”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投资者积极行动主义:能否改善小股东理性冷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公司的股东传统上倾向于一种理性冷漠.由于所持有的股份数量较少,以致他们不能对公司投票结果产生影响,并且为决策而收集充分的信息过程中,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于是,他们就采取一种所谓的华尔街规则(It was easier to switch than fight).在过去大约15年中,越来越多的评论人士和投资者积极行动主义者们已经声称,机构投资者不断上升的重要性,通过授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将会有可能重塑公司治理的绩效.股东行动主义将会对具有很多优点的董事会优先主义的根基构成威胁,同时,股东行动主义也不能产生相应的收益.所以,那些扩展股东公司治理权利的法规建议,其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4.
邹福阳  刘天东 《东岳论丛》2007,28(3):173-176
企业年金是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投资运营已经成为我国养老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借鉴国外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企业年金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人,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基金的投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样本分类,分别考察了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两类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控股环境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检验了代理成本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之间起到的重要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民营及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且代理成本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证券公司持股比例仍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的传导机制促进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但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民营上市公司中,基金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的抑制效应及对公司绩效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6.
企业股权结构安排与公司治理机制安排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相关联系。两权分离基础上的现代股权结构产生两个问题:不对称信息与代理成本。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指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小股东治理激励不足与大股东内部控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国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对于我们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机构投资者正成为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它们过去被忽略的股东地位和功能越来题受到重视。国外研究显示,股东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虽然促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不良)资产的剥离速度,但并没有显著推进企业的盈利、资本支出以及企业控制权的变化。但在近年,投资者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的水平在提高,股东积极主义在未来将产生更大的效应。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但充分发挥投资基金的上市公司治理职能在我国受到许多现实限制。我国投资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有更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培育积极的机构投资者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才能促进新兴市场的稳定和良好发展。但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目前还不能在公司治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的关键矛盾,本文提出了我国培育积极机构投资者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2013,(1):72-94,206
基于676家上市公司1997—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及对上市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证券分析师等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与代理理论的预测颇为不同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而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下各种复杂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进行建构的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并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为解构这一世界性公司治理迷思提供了新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10.
美、英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对代理人的监控机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股票市场基础上 ,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能力。行为金融学认为 ,在股票市场定价无效率的基础上 ,资本市场的竞争无法对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 ;无表决权优势的股东个体在面对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时 ,缺乏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公司制度中股权资本直接退出机制的有无及其效率的高低 ,是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有效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敏感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2005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新的《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准则》为界点,对这一强制性法规颁布前后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敏感度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得到强制披露后,代表公司绩效的指标与高管的薪酬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且与2005年前比较相关性有所提高。这说明颁布有关薪酬的准则、法规条文能够改善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敏感度,从而改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结论为我国颁布有关高管薪酬法规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的广泛存在表明了分析大股东治理机制及其效率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利用对深圳证券交易所 2 49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样本对我国大股东治理的偏好和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同性质和持股比例的大股东在治理行为和治理效率上又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实证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鼓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初衷在于借助境外战略投资各方面的优势来提升公司绩效。基于这样的背景,采取实证检验方法,证明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多少、是否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性影响,而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主要股东的排名、进入董事会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43,自引:0,他引:143  
董事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工具 ,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并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 ,对两职是否分离的选择应该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独立董事的力量单薄且与监事会存在功能冲突 ,应严格界定二者的权力界限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 ;市场化选择的董事会规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董事会行为缺乏应有的效率 ,应改变非市场化的董事任免制度并完善董事议事规则 ;董事持股制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强制持股并在任期内锁定的制度有助于董事关注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8—2010年石化塑胶、采掘和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结论显示,较好的财务绩效、国有产权企业、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越多则越倾向于履行社会责任;第一大股东持股越多、高管持股不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会因为财务绩效的高低而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6.
由于委托———代理环境下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非对称性,公司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在面对风险和收益时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别,从防止失败风险角度分析得到的有关公司治理的意见与从提高绩效角度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本文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梳理有关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和失败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以期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权分离基础上的现代股权结构通常会产生两个问题:不对称信息与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如果能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小股东治理激励不足与大股东内部控制的缺陷,这是保护外部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考察后认为,机构投资者是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较大作用,一方面决定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机构投资者赖以存在的金融制度环境.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上看,只有养老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较大作用,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的激励.从根本因素上看,美国金融制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及投票权的限制对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消极作用起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