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朵玫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乡村中学校长时,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要拿去做什么用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这朵花,我想把这朵花送去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即墨市供电公司荣誉连连,不仅连续18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而且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国“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先进县(市)”、“国家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全国保护消费者杯”等荣誉称号。在谈到即墨市供电公司所获得的荣誉时,孙立山感慨地说,是流程化管理推动了即墨供电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韶蓁 《决策探索》2010,(23):36-37
24岁北漂小伙戴海飞,花6427元,造出一个6平方米大小的“蛋形”微住宅:顶部有太阳能电池板、内部有蓄电池供电、底部装有轮子。这个“蛋居”就放置在北京海淀区成府路小戴公司的大院里。近期,这一新闻成为网上最火的事件之一,网友表示:城市下的蛋,无奈得很浪漫。不过,小戴所在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此“蛋居”被过多地关注,小戴也受到了不少困扰,他可能无法继续居住下去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两则新闻令人眼前一亮:一是上海电力市区供电公司在岗位序列中设立了“首席工人”,59名一线工人获此殊荣,“首席”这顶令人羡慕的桂冠史无前例的戴到了一线工人头上;二是河南洛阳中国一拖集团锻造厂,在厂区为两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优秀技术工人树起了铜像。“首席工人”和为工人塑像,体现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向: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中青年人愿意当工人的越来越少,当了工人也不愿钻研技术,而是一心想赶快考个文凭转成干部;就连不少独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没有任何区别,“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因此,个人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相似文献   

6.
孙健敏 《经理人》2006,(10):60-60
未来的领导,不在于你说了什么和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和如何做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国内一家通讯公司,机场有司机接,坐上车,接下来的对话,却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孙教授了解我们公司吗?”“不太了解。”“那利用到公司前的这个时间,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吧。我们公司啊,……”听着他的介绍,作为管理学教授的我,顿时生出许多感慨:他对公司很熟悉,从历史到产品;他对公司很有感情,其内心深处的认同、自豪和满足溢于言表。这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是不多见的。“我们公司是私人公司,但我们老板没有自己的专车。”听到他的这个介绍,我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7.
枫叶 《领导文萃》2008,(19):65-70
蒋介石年轻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了许多坏毛病。1919年7月24日,他回忆辛亥革命时的个人经历,在日记中对自己写下了“荒淫无度,堕事乖方”的八字考语。由于这些坏毛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朋友们不大看得起他。1920年3月,戴季陶醉酒,“以狗牛乱骂”,蒋介石一时激动,闪过与戴拼命的念头,但他旋即冷静下来,检讨自己:“彼平时以我为恶劣,轻侮我之心理,  相似文献   

8.
张翕飞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17日,先后退回6笔企业给的好处费,共计9000元,并将“退礼”清单在网上晒了出来。面对“作秀”质疑,他说:“有人说我此举是沽名钓誉,我不认可这一说法。默默地做这件事情,只能说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大张旗鼓地做这件事情,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我有一个“重要发现”:改革中我们做了一件没有要社会、国家和个人花钱、却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的事。这件事便是给公司经理、工厂厂长等送了一个“企业家”的称号。这件事使企业领导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仅仅奉命行事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了积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被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他的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有这么多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子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相似文献   

11.
叶芃  梁伯强 《经理人》2007,(7):112-113
老板与高级经理人,往往在刚刚碰面时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老板承诺利益,经理人也对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踌躇满志。但接受老板高薪聘请真正进入企业后,双方却发现实现目标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也是为什么经过短暂“蜜月”就黯然“分手”的案例在中国企业界屡见不鲜。如果我所聘请的经理人没有实现自己承诺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我会给他机会继续合作。给经理人机会,其实也是在给企业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俞敏洪 《领导文萃》2009,(4):114-118
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是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相似文献   

13.
筱陈 《领导文萃》2009,(4):142-143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最早出自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后来常被人们引用到人生中.梦想着谁能给一个支点,撬动起自己的人生,干出一番事业,让人生显出华彩。也时常听到一些感叹和抱怨,没有给他一个支点.让英雄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4.
陈诚 《领导文萃》2006,(7):145-146
百万公司的张总未发迹前可谓吃尽苦头,下过窑,贩过菜,当过小工,捡过垃圾,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还沿街要过饭。如今这个社会,许多人发了财之后就忘本,嫌过去干的营生丢人现眼,要想尽办法美化自己的出身。张总却不,英雄不问出处,他始终以自己的光辉历史为荣。平常见到挖煤的、贩莱的、工地上的小工,他总要过去拍着人家的肩膀,亲切地勉励一番说:“好好干,小伙子,你很有前途。我以前跟你一样,这活儿我也干过。”对方一听眼前这体面之人曾是自己的同行,惊诧之后,不肃然起敬那是不可能的,心里也平添了几分对前途的信心。这天晚上,张总谈成了一笔大…  相似文献   

15.
许德生 《经理人》2007,(8):84-84
“资金流怎么就突然出问题了呢?”山东一家饲料公司老板突然向我抱怨。从去年创业以来,培养农户、发展连锁、内部建设等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但他没有注意到,快速发展给公司本来还比较完善的资金流带来了过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 《领导文萃》2011,(13):116-117
我听某朋友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有一个贪官,酷爱金钱,尤其是现金。他专门买了一套房子,储存现金。他每天给自己定出了要贪污受贿多少钱的指标,要是这一天没有收敛到自己理想中的赃款,就会闷闷不乐。为了运送赃款,他还专门购置了一辆车,专门把钱送到自己的那座“金库”中储藏起来。他的一大乐趣,就是看着满屋子的现金,痴痴发笑。  相似文献   

17.
朱镕基言论     
关于受礼,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戒律”:不受礼、不剪彩、不题词。 关于人生信条,朱镕基说:“我的信条是独立思考。” 关于脾气,他说:“看到一些事情没有办好,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  相似文献   

18.
靠“金点子”成为老板后,还要掌握做老板的诀窍。下面是一位在郑州商界颇有名气 的私企老板的一番经验之谈── 有些老板做事,喜欢权力一把抓,大小事情统统自己动手,员工只能当他的助手,自 己整天忙得像无头苍蝇。我有个客户就是这样,他在办公室时除了要与客户电话联络外,还 要处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桌上满堆公文待他处理,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认为他做得太 多。他说,员工没有办法做得像他一样好。我向他说明两点:“第一,若你的员工如你这样 聪明,做得百分之百和你一样好的话,他早就去当老板了;第二,你从不给他机会去尝…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13日,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以贪污、受贿罪被执行死刑。临刑前,记者问他“最悔什么”,他的回答是“贪欲”:记者问他“最恨什么”,他的回答还是“贪欲”。李真临死才明白,是贪权、贪财、贪色毁了他。他说:“世上哪一个人没有良知?哪一个人不知是非?别人的是非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到了自己的身上就糊涂颠倒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就是‘贪’迷住了眼。‘贪’根深了,心被‘贪’占满了,跟中就没有了法律,也就没有天理。”  相似文献   

20.
驴子的顽强     
“上帝制造驴子,给了它一张厚皮,这使得驴子的处境比我有利。”大学毕业后,他两年多没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因生活所迫,他甚至想拿起小提琴沿街卖艺。面对生存的压力,一向坚强、自信的他,开始怀疑自己。在给一位同学的信中,他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写下了上面那句话。你猜出来了吗?这位自叹“不如驴”的人,正是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