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hen和which在英语学习中有多种意义的解释,when除了用作名词或代词外,通常被用作疑问代词或关系副词,译为“什么时候”或“当……时候”,“尽管”或“虽然”,“既然”,“由于”或“因为”,“一旦”,“如果”,“正当”,“每当”,“当……之后”,wich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可据上下译为“从而”,“但是”,“因为”等表示汉语中的状语,本对when和which特殊的用法和翻译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 when经常用作从属连词引导一个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的时候”在翻译过程中,也常常这样译,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译法。翻译实践告诉我们,除了作“当……的时候”讲之外, when还大量地用以表示另外一些时间概念、条件、因果,让步等含义它亦可用作副词、代词或名词等等。要准确判断 when在各类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对 when的表意作用所产生的奥妙影响用适当的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就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本文从探索 when的各类用法在表意与结构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用法的广泛性,译法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4.
“当”和时间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用“当”关联的时间复句,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普及和定型了,但是语法学界对它的看法还很分歧,甚至否认它的合法性,因此还有在这里讨论的必要.这种语法现象起源于欧化.试看王力先生在1945年的论述:时间连词最难欧化,因为中国本来没有这种东西.有人拿“当”字去抵当wheu和as,但若说成“当……的时候”,仍旧只是一种谓语形式,因为“当”仍有它的  相似文献   

5.
对《荀子》中的45个“故曰”,前人或不加训释,或一概译为“所以说”。其实这45个“故曰”的使用情况可分为:①先议论后总结的,这种“故曰”确可译为“所以说”,其后为荀子语言,共有17例,占37.8%;②先引述后申说的,这种“故曰”则当译为“老话说”(或译作“旧书上说”,个别的则要译作“所以前人说”等),其后乃属引语性质,共有28例,占62.2%。分辨这些情况,不但有助于准确地解读,而且对剖析《荀子》内部的语料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例如:“我们八点钟上班。”“八点钟”是个时间名词,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上”。其他种类的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它直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血红”、“雪白”……这些名词用作状语,实际上已经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组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短语。然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其他种类的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过秦论》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如;(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留心教室、宿舍、墙壁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其上面涂满了歪歪斜斜、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画等。这些近年来盛行于大学的“墙壁文学”,有当今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有相似于僻野山乡的民谣,有属于随意胡写的“意识流”,也有猥亵下流、不堪入耳的脏话……或谩骂、或牢骚、或感慨、或愤怒、或悲哀……倾诉了作者的心声,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从某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棉纺织工业又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先驱和“皇后”.它的显赫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号角,首先在棉纺织工业响起.1733年开伊发明飞梭,英国工业革命的序曲和前奏开始了.1754年“工艺协会”成立(或译为“技术协会”,它的全称应是“鼓励工艺、制造和工业协会”),它和“皇家协会”一起积极鼓励人们新的科学发明和创造,特别鼓励纺织工业的发明创造.“工艺协会”1761年发表的文告指出:“本协会得知,当男女纺工因收获而在田间的时候,毛织品、麻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者们便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工  相似文献   

9.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10.
在胡塞尔的中译著作中,与Sein相关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翻译问题,比如将“was es ist”译为“它如何存在”和“它是什么”,将“es ist……”译为“存在着……”;将相互对应的名词“Sein”和动词“ist”译为“存在”和“是”。它们要么对相同的译文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要么使系词结构丧失殆尽,要么消除了动词和名词的对应性,使它们变成没有联系的词。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对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存在”概念,因而没有坚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ist”,对名词与动词、以及与各种不同变形的对应性缺乏清晰而足够的认识,无法将系词的理解贯彻始终。“是什么”乃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因此是与认识相关讨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翻译,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1.
《玛木特衣》简称《玛木》,“玛”义为“教”,“木”义为“作”或“好”,“特衣”义为“书”或“经书”。《玛木特衣》可译为《教育经》,有的译者根据其内容译为《训世经》。  相似文献   

12.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论述“有、其、言、于”等字时,措辞十分肯定:“‘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所举的例子有:  相似文献   

13.
文言词“如”作动词用时,通常译为“到”、“往”。象下面句子中的如即是: 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②文公如齐,惠公如秦。(《左传》)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以上三例中,“如”译为“到”或“往”,倒是确当的。然而这个“如”却不仅上述二义。在授课中,笔者多次遇到这个“如”字,作动词用时,无论如何不能译为到或往,而是有多种意义。如:  相似文献   

14.
当你出国留学需要获得保证金、生活费和学费的时候,当你面对多国货币存款无所适从的时候,当你在国外想刷卡消费或网上消费的时候,当你需要汇款或还贷款的时候,当你出国需要购买保险的时候,面对这一系列可能遇到的问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早在2000年6月就已特别推出一个系列金融“套餐”服务,较有特色。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所以”句式本是用来提取介词宾语的一种形式。从语用的角度看,提取的介词宾语(OP)或置于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或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述题,置于句末的,通常是表示原因的语义成分。这种句子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就构成了由果溯因的因果复句。这种语用表达,后来固化为语法形式。由于提取的OP是语义的焦点,这种句式可以转换为以OP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在原因不言自明或无须说出原因的时候,OP可以缺省。在韵律句法的作用下,“所以”成为一个固化韵律词,其后的原因语不得不再加“以”字提示。“以”和“所以”互动,催生出“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所以”虚化为一个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句型则由“之所以……是因为”句型而来。  相似文献   

16.
因为喜爱孩子,我选择了幼教专业。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后,我就像返老还童般立刻和宝宝们打成一片,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疯……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非常开心,但很快我也得到了他们送给我的“礼物”——过分亲近他们的结果就是比起其他老师,他们更多地把我当姐姐来看待,  相似文献   

17.
打开手机解锁、搜索无线信号、连接到无线网络——这三件事被很多学生戏称为课前“三必做”。移动互联的发展让课堂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如今的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上课讲话或开小差,因为当手机碰撞课堂的时候,讲台下呈现的是一片静谧。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平等派一词,英文为Levellers,中文有的书译为平等派,有的书译为平均派.日本学者译为水平派.Levellers一词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一六○六和一六○七年英国农民反圈地运动中,这些反圈地的农民自称为Levellers.据H·FAGAN所著《The Commoners of England》一书的记载:The word "Levellers" had first been used in Warmechshire in 1606 when a body of men calling themselves "Levellers" went round countryside tearing down, or levelling, the hedges which enclosed the Common lands.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六○六年在瓦尔维克郡第一次使用Levellers这个词,当时一  相似文献   

19.
“それで」”“そこで”和“だから”是日语中非常常用的几个接续词,在翻译的时候又经常都被译为“因此,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被混淆,导致使用错误,本文就三个词的语感特点以及使用区别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有同志认为“‘以’在这里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可’和‘以’连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混同起来,二是由于‘以’字后边有省略成分,不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信口讲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和文义是不符的.”“‘学不可以巳’中的‘可以’,‘可’可译为‘可以’;‘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以’字后边省略了‘之’字,这个‘之’字,可指代‘任何情况’或‘任何缘故’等。全句可译为‘学习不可以因为任何缘故而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