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10年来,从川西、滇西经缅甸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关注.我们从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Cinapatta问题到张骞在大夏见到经印度转输的蜀布、邛竹杖以及唐代阿拉伯商人的活动中,对“西南丝绸之路”在商业上的意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就10世纪以前而言,遍查史籍,此路上有具体记载的商业活动并不多见,多见诸史籍的是佛教僧侣的取用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这表明,10世纪前佛教传播在“西南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点尚未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2.
“穿过象征的森林”——置于一个特定视野下的庾信四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的《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邛竹杖赋》是一组较为奇特的作品,作者之意显然不在那一园一树二杖本身,而是孕含着深潜幽掩的喻意。这种喻意的寄存与呈现形态很难归并于我们习闻惯见的诸种模式之中。在四赋里,作者有意无意地消解着作品的确定性与明晰度。文章里的物象往往被扭曲变形,文字含混迷离,章节凌乱复叠,题旨曲折隐晦,这些手段正好与十几个世纪之后的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相交相通  相似文献   

3.
手杖趣话     
手杖在古今中外不单是老人助行的工具,而且是尊老、敬贤、文明、醒世、抒怀、护身、打狗、驱邪的标志与托物。据《礼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这里称80岁的老人,持杖可以自由出入官府,手杖是“身份证”。古时手杖有年龄、性别、身份的限制。古诗云:“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王公贵人中男性老人用“龙头杖”,女性老人用“凤头杖”,杖高于头顶二三尺,是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许多外国的国家元首用的手杖称“权杖”,外出时将它夹在腋下,表示大编辑/有心权在握,…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有“以杖荷蔡”句,一般选本及教本对“杖”字均不加注,以为“杖”即日常作助行用的手杖。这是一种误解。由此下文“植其杖而芸”的“植”字也就难以解释,于是便用通假的办法训“植”为“置”。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该句注云:“‘植’同‘置’;……此言丈人把杖放  相似文献   

5.
提起丝绸之路,你一定会想到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还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的西南丝绸之路。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影响巨大的佛教文化最早就是从这条通道直接传入中国的。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根据史书记载是在两汉时期顺着侯张骞开创的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般认为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为佛教初传的年代,而且是经由西域诸国从陆路传入我国的。而实际上,从一系列的出土文物、史书记载、文化遗址、以及民间传说来看,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既不是在两汉时期,也不是从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应该是由比“丝绸之路”还早三百多年的蜀--身毒(音yan.du,古印度的音译)道传入,即由古印度穿过缅甸再经云南,最后到达四川。一、川滇缅印通道的真实存在《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通西域时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前在中国、印度、希腊三个地区同时出现了精神运动的繁荣,它反映出人类意识的觉醒,这正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期”理论。而中国的轴心潮现象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它的产生除具备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三种原因之外,还存在与印度、希腊文明所不同的特殊因素。这种特殊因素也是三个地区在共同经历了这次“哲学突破”之后,中国文明与希腊、印度文明产生分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印度是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的国度,汗牛充栋的古代哲学论著构成了印度传统典籍的主要部分。印度古代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在古代文明世界中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印度哲学对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印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是以佛教为主要媒介的,佛教本身是印度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佛教在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同时,它所包含的潜在的印度思维模式与非佛教思想也不知不觉但理所当然地影响了中国。《大正藏》里仍保留了真谛翻译的数论经典《金七十论》就是一个明证。从西藏发现的《金七十论》梵文本“Hiranyasaptati”(或名“Suvarnasaptatisastra”,内含真谛汉译本所缺的第六十三颂)更说明了即使在佛教占了绝对优势地位的西藏,“外道”经典仍是传了进去。在西藏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非佛教的古代梵文写本。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里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古代都直接从中国受到了印度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杖荷茶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艹条)”,今各种注本几无二致地注为:以,用;杖,手杖,拄杖;荷,担,扛;蔡,古代除草工具。《辞海》、《辞源》都释“(艹条)”是古代耘田所用竹器;注音则一作 tiao一作 diao。这里疑问颇多。一、既是老人的手杖,岂能拿它杠(艹条)而不怕颠踬?二、“(艹条)”若  相似文献   

9.
何如平 《社区》2012,(5):35-35
去年11月,我去印度新德里旅游时正好离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新德里已到处张灯结彩,支起大篷.一派喜庆的气氛。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人过春节相似,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印度农村人口会在迪瓦利节前夕返乡,这段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春运”。  相似文献   

10.
李新雅  时殷弘 《国际论坛》2023,(2):123-136+159-160
自2013年中国正式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印度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研判,采取了三方面的海上战略调整以对冲中国在印度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首先,不断强化与美、日、澳三国的战略协作,积极响应“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构建与升级,希望借助域外力量牵制中国;其次,拓展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际航道和战略节点,企图减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存在;最后,提出替代性政治和经济援助方案,逼迫其邻国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抵消中国在其周边国家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印度在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目的研判态度上较为谨慎;在构建联盟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军事整合程度显著低于同盟性质的联盟体系;在执行中倾向替代性而非进攻性海权拓展方案。这反映其对华战略实施具有明显的对冲而非对抗性特征。即便如此,印度的一系列操作已使印太地区的地缘环境更加复杂。美国对于拉拢印度构建“印太”区域互联互通显得更具信心,中国途经印度洋的军事及各类商业船只也面临被监控、拦截、封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姚国会 《中国农村》2007,(12):22-24
观察印度经济,很多人乐见的是官方统计的接近两位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却鲜有人担心其与GDP一同成长并且规模庞大的“黑色经济”。实际上.无论人们对它是褒还是贬.“黑色经济”既是印度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困扰印度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病症”。  相似文献   

12.
宋初“折杖法”的施行 ,使封建五刑中的笞、杖、流刑设而不用 ,只剩下死刑、杖刑 (包括脊杖和臀杖 )和徒刑 ,徒刑的适用面也极窄 ,刑罚体系因此轻重失衡。宋朝政府将前代的配刑加以规范后广泛地适用 ,配刑遂成为宋代最主要的刑种。配刑在起源、性质、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流刑 ,也比流刑残酷。但由于配刑弥补了“折杖法”施行后刑罚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并能满足国家不断增长的工、杂役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故配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走钢丝,它正通过建立越来越多的个体企业来寻求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仍想确保对国家的全面控制。1947年印度取得了独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了政权,这两个亚洲巨人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经济方案。印度是私人企业和国家干预的混和体,它的贫穷是众所周知的,它对财富的积累是放任的。作为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它也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15.
以杖荷茶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艹条)”,今各种注本几无二致地注为:以,用;杖,手杖,拄杖;荷,担,扛;(艹条),古代除草工具。《辞海》、《辞源》都释“(艹条)”是古代耘田所用竹器;注音则一作tiao一作diao。这里疑问颇多。一、既是老人的手杖,岂能拿它杠(艹条)而不怕颠踬?二、“(艹条)”若是锄一类细长的除草工具,岂能用手杖去挑?如不是除草工具,哪又为何物?三、既是“竹器”,为什么字从“(?)”?音读以何为正?  相似文献   

16.
“格义”作为中国思想界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第一种方法,在中国早期的佛教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以“般若”典籍为例,说明早期“格义”手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特点,既而阐述其最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印度佛教在东汉时候进入中国,印度医学也随之进入。在这个大背景下,华佗的医术和印度医学的诸多相似之处并非偶然。通过对后汉三国佛经梵汉对音材料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认为“华佗”其实是梵文vaidya“医生”的对音。由此更可以看出,华佗和印度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提要]基于“缘起论”思维根基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其在思想层面遭遇了中国化的“体用”诠释。东晋释道安、僧肇等就借用玄学思想与概念通过“体用”“本末”等中国本土概念创造性地诠释了佛教般若思想,之后伴随着中国佛学由般若学向涅槃学的取向,《起信》《华严》及中国禅宗皆借用体用概念与思维模式逐渐建构起了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理论框架。中国本土的“体用”概念及其思维框架不仅深度介入到中国化佛学的哲学建构中,使印度佛教经过诠释与会通终于摇身一变成为启发中国人心智的理论模型,同时它也是达成儒佛道三教思想汇通的重要思维桥梁。“体用”思维模型一方面建构了中国化语境的佛教哲学,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的“体用”概念发生了“佛学化”的改造。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体用论模型在回溯到中印佛学思想源流的相关理论议题时也遭遇到一些挑战,如何面对此一挑战也关涉到中国佛学的现代性诠释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泰和律徒刑附加决杖考——附论元初的刑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人王元亮的《唐律疏议纂例》述及金泰和律刑制时 ,在七等徒刑下分别标注“决杖六十”至“决杖一百”字样。研究金元法制史的中外学者 ,或者对此未置一词 ,或以为这是金末用以替代徒刑的实际刑罚。本文通过对金元法律文献的考察指出 ,王元亮所谓“决杖”,实指泰和律所沿袭的其来已久的作法 ,即把决杖作为附加刑并施于徒刑犯。在澄清此项事实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金元之际刑法体系转换过程中若干重要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20.
新马话剧最初也同中国话剧一样,称为“新剧”或“白话剧”。它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萌芽起来的,受到五四前后中国话剧运动的深刻影响。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及印度、印尼等国的民族运动,开始不断冲击新马这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更加震动了这个地区的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