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悦 《伴侣(A版)》2015,(7):8-10
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她不惜辞职全程陪读,成为孩子的"耳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母子俩同桌度过16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今年2月27日获得央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和她22岁的儿子杨乃斌. 16年漫长陪读路,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在陶艳波看来不算什么,她说:"他是我儿,我是他妈,我做了每个母亲都会为孩子做的事情,就算全天下都瞧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欣赏他!"  相似文献   

2.
有的苦得自己吃,有些路得自己走,既然孩子选择了自己的"热爱",坚持了自己的坚持,那我们做父母的,就只能选择尊重和支持。像很多望子成龙的妈妈一样,我也曾不惜巨资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但这些兴趣班,孩子没一个喜欢的。让我更郁闷的是,在这件事上,老公处处跟我唱反调。有一次我要去外地出差,离开前我列了孩子周末的课程表。周六上午画画,下午书法,晚上英语。周日上午舞蹈,下午写作业。临走前我嘱托了老公三次,一定按时接送孩子。老公很不耐烦,儿子也说:"我太累了,不想学了。"  相似文献   

3.
正对孩子吼叫和数落,除了伤害孩子,真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吗?其实是不可能的。一期中考试,儿子没考好。班主任在微信群里@了我们几个退步学生的家长,让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儿子还没放学,我打定主意,等这小子回来,要狠狠批评他一番。我这段时间工作忙,在学习上盯得少了,他就放松了自己。人家是三  相似文献   

4.
卢悦老师:有了儿子后,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甚至不愿意多看他一眼,心里觉得别扭,觉得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没孩子时,妻子晚上都等我回来吃饭。现在我回来晚了,她也不给我做饭。妻子对我说:"你自己煮袋面吃吧。"我感觉很失落,甚至有些嫉妒,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了。她的世界只剩下孩子。突然间,孩子取代我成为她的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8岁男孩李曼的妈妈我的儿子李曼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可能是我给孩子起的名字不好,这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连出生的时候都比预产期晚了一周,做事就更别提了,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不太觉得他慢,可上小学之后他的"特点"就明显起来,真让我着急呀。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8岁男孩李曼的妈妈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7月上,杂志刊登了《一个女人的再婚智慧:后妈就应该像姨妈》的文章,讲述了年近六旬的闫玉兰做继母的智慧。文章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有些读者本身有当继母的经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害怕与纠结。读者"零度"(化名)写道:"我男朋友离婚后带着孩子,我要面临的就是当继母,如果我们结婚了,估计还要长期做继母,心里很没底。"对于"零度"的担心,读者小雨(化名)也深有感触,她写道:"太宠孩子吧,他不把你当回事,太  相似文献   

7.
正做妈妈的,都有点儿太"作"了,好像无论孩子怎样,都有发不完的愁、担不完的心!那天,儿子放学回来跟我说,他们班一个同学考了92分,趴在桌子上哇哇大哭。我问:"你才考82分,咋没哭啊?"儿子不以为然地回答:"他本来都是考99分、100分的。我考82分,早就习惯了!"我也早就习惯他这样了!因此,我还特意"表扬"了儿子:"你看,别人会随着年级增高分数下降,你都没  相似文献   

8.
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心愿。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他们也像父母比孩子一样,在悄悄地比父母。吃饭的时候,儿子问了一些我们单位的事儿,他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聪明能干,又爱学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才对。你去竞争副局长吧!"我吃了一惊,不知道在他的心  相似文献   

9.
想要"二孩","大孩"那关你过了吗?看看这个博士奶爸的秘籍,用讲故事度过"大孩"的关,又用讲故事来处理两个孩子的关系……青岛博士奶爸李涛一直想要"二孩",但"大孩"朗朗却不愿意。为了让儿子接纳即将到来的弟弟妹妹,李涛每晚都会为儿子讲自己编撰的儿童故事《章鱼兄弟》。故事里的章鱼兄弟团结友爱,并在一次次冒险中,明白了兄弟的可贵。2016年1月5日,李涛的儿童故事《章鱼兄弟》在2 015"大白鲸"原创  相似文献   

10.
"校讯通"作为老师得力的助手,家长的忠实朋友。"我"作为校讯通,使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传递着温情。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个足迹,让家长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互动的体现,是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空中彩桥。而我也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印度电影《直升机伊拉》中,单亲妈妈伊拉在丈夫离家出走后,将自己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儿子身上。她总是紧张兮兮,担心儿子受到伤害。禁止儿子出游,劝阻无效后,又嘱咐已上学的儿子"晚上叫人陪你上厕所"。哪怕儿子已经长大,她也要千方百计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相似文献   

12.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张杰的妈妈我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热情善良,从不惹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对别人要宽容,也经常给他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我常常对他说,如果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相似文献   

13.
儿子刚上初三,考虑到他学习任务繁重,在家里我和他爸都极少提学习。不久前爷爷来家里,问他有没有把握考上重点高中?儿子竟然崩溃大哭,说:"我已经压力很大了,谁再问我学习的事我就死给谁看!"他怎么会这么敏感焦虑?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平静下来?中考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孩子有压力,感觉到崩溃都是正常的现象,不代表他过于敏感焦虑。家长应该庆幸,孩子能借着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当妈的太能干,大包大揽,很容易就养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周末我和儿子在母亲家,午饭刚吃了一半,修理燃气炉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要给我们换电路板。儿子匆匆扒了几口饭,就放下筷子说:"人家已经在楼下等着了,我赶紧回去!"母亲见我不动,开始数落:"你也真放心,什么活儿都交给孩子做!他会讨价还价吗?万一修理工安装得不好,他能看出来吗?""人家是明码标价,我也没法还价。修理工安装得好坏我也不会看,如果没安好,他们得负责,有售后服  相似文献   

15.
儿子3个月大时,我和妻子就去广州打工,把他留给老人照顾。经过16年艰苦打拼后,我们在广州开了饭馆,买了车子和房子,终于具备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条件了,但儿子却不来广州。我和妻子痛下决心,卖掉广州的房子回老家陪他,儿子却说:"和你们一起,在哪里都不幸福。"一直让他当留守孩子,我们深感抱歉,但说到底,也是为了他啊!都16岁了,怎么这么不理解父母呢?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让孩子理解父母呢?你们是否尝试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迈的富翁,他非常担心若自己给儿子带来幸福,反而会害了他。为此,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他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目的是希望儿子也能发奋图强,靠自己的努力打出天下来。 儿子听了很感动,就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放在水里不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城市打工,孩子6岁时,家里老人照应不了,我们就带到打工的城市让他上学。一家三口省吃俭用租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睡在一张床上。如此这般,我们夫妻的"性福"生活就变成了"性苦"生活了。一天晚上,待儿子睡着之后,丈夫用脚尖绕过儿子的身子向我发出"性号"。我不  相似文献   

18.
做好父母     
儿子不愿上台"出风头"儿子考上了本市最好的一所高中,前不久学校50周年校庆,儿子班上选了3个学生,让孩子和家长上台,一起表演节目。班主任还让做电台主持人的我作为家长代表发言。我挺乐意的,但儿子却不高兴,他不想让我抛头露面,自己也不愿意上台。理由是他不愿意那么高调,努力学习就够了。我该怎么劝他呢?读到高中的孩子,年龄16岁左右,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即将度过青春期的尾巴,进入到青年早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大脑思维的发育方面,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所以在任何问题上都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大爆炸,让现在孩子们的知识迭代更加快速,心智也普遍比较早熟。对于如何与朋友相处,他们早已开始有一套不同于父母的规则。探讨儿童社交,已经不再是一个"父母教授—孩子学习"的单向过程,而需要父母随时跟上孩子的脚步,双向平等地交流。离孩子们的世界越近,才越能了解他们,也越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最近,我偷偷潜入群里采访了儿子作业小组的同学,问他们现在交朋友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给了我一个很新鲜的回答:"崩人设"。  相似文献   

20.
正儿子都小学二年级了,但从来没问过我类似"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我也觉得他没什么性好奇。咨询其他家长,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关心这类话题。儿子这种情况正常吗?需要家长主动引导吗?通常来说,如果父母从不主动和孩子探讨他"从哪里来"、遇到与之相关的场景(比如电视里男女亲热、女人生孩子等画面)就回避的话,孩子当然不会表现出什么性好奇。因为父母给他的信息就是:这个问题敏感、晦气甚至羞耻,所以他认定不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对此类问题的关心。但是,就此断定他根本不关心自己"从哪里来"未免太过武断。现在孩子普遍早熟,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