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言,传统街道式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体制创新是城市社会变迁的本质要求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社会结构和基层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民主化进程、市民素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世纪 ,湖南省城市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来加以解决。一、湖南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单位体制”社会逐步向“社区体制”社会转变 ,迫切要求基层社区加强管理 ,进一步发挥聚合功能“十五”时期 ,湖南省将更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位…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人们总把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作为人真正富有的标志,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社会财富观。然而自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开始,城市居民的“闲暇观”开始转变了。闲暇时间变多了,不仅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客观条件。通过对天津、上海、哈尔滨三城市“闲暇”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把闲暇作为一种财富的观念正在形成,但从理性上去认识它还需有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希望能通过“拥有闲暇”:这个新的社会财富观,来提高人们对科学合理的利用闲暇时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状况和需求的研究,可能会有两个聚焦点:一是贫困家庭子女本文所指的“贫困家庭子女”,是指通过政府审核批准,目前正在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中的子女。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二是不利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本文尝试运用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理论,将上述两个研究的聚焦点联系起来,探讨在教育领域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如何受到社会排斥,以及社会排斥又将对他们目前和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一“社会排斥”理论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因此,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社会排斥”与城市家庭的…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登上城市的中心制高点放眼四望,一组组崭新的建筑群落便会跃入眼帘。它们与高高耸立的电视发射塔、鳞次栉比的商贸大厦、富于现代都市气派的文化娱乐场所一样,矗立于城市的地平线上,构成了一种新的人文景观。这一建筑群落就是——“城市居民小区”,亦称“新村”。新村,无疑具有“文化”的意义。它既是城市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成果,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新的载体。随着城市居民的聚居方式日益“新村”化,城市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将大量转入“新村”这一空间,“新村文化”的建设将成为日益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常州市建设“新村文化”的初步实践,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新村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整个社会治安形势的主要因素。有效地防止和惩治城市犯罪对于维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城市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环境——犯罪人”的角度,就城市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惩治对策等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大方。一、城市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是反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对社会的危害性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藐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犯罪是~种复杂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的重建”进行关联性的分析表明,社区与单位之间存在一种预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合作关系可能的“制度复归”现象,城市社区重建之症结即脱离单位制框架的束缚,使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重建在最深层、最本质的意义上将关涉到中国社会从何处获得自身发展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果没有对单位内部构成的研究,要想理解单位对于个人与国家的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进入”单位,才能明晰单位所包容的所有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现代化的逻辑在城市中的展开,就是通过单位对所有的因素的吸纳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城市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单位组合而成的一个体系。这一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社会”。〔1〕单位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李汉林先生看来,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组织中的中国人来说,单位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  相似文献   

9.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迅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社会控制重心不断下移,城市居民正经历着再社会化的过程,逐渐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怎么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我们带着一系列问题于7月中旬到安徽、浙江两省的一些地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引起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民生活情况的分析研究.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分析,城市居民货币收入分析.城市居民消费动向分析是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情况的三个主要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动向,即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共同制约.收入消费系数分析就是在对消费动向研究的基础上把工作再引向一个深层次的研究,借以揭示城市居民收入消费中一些比例关系和相关关系.收入消费系数分析方法有几种,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收入弹性系数、边际消费倾向系数等.本文拟利用1994年度兰州市300户城市居民家庭调查资料作一恩格尔系数、收入弹性系数和边际消费倾向系数分析.一、恩格尔系数分析食品在生活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为了生存,先要“吃”,只有吃饱了,才有可能去工作和学习.收入少时,吃的差些,食品消费比重值大;收入多时,吃的好些,食品消费比重值小.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来越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1.城市居民食品支出所占比重1984年至1994年兰州市城市居民月人均消费食品金额有以下数据(元):28.80,30.74,35.69,39.52,49.41,57,80,58.64,68.23,73.70,85.98,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社会的正常运行 ,我们已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尤其是随着单位体制的变化 ,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一下子出现了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趋势。即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单位“办社会”到社区自治组织、从社会生活依赖单位到依靠社区等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但我们认为这种转变应有两个重要前提值得注意 :一是新的社区支持网络要坚持用法律和契约来规范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充分运用不同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社会整合力量 ,防止社区成为新的单位 ;二是要降低社区支持网络运行成本的约束 ,这是社区在支持功能上替代单位组织的一个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12.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的城市社区中 ,“单位制度”或“单位组织”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制度 ,也是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基本场所。在本文中我们想要集中讨论的是 ,个人在单位组织的层面上是如何获得资源的 ,个人在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方式与单位组织的性质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一、两种研究视角对单位制度中社会资源的分配 ,可有两种基本的研究视角。第一 ,宏观制度结构中国的“单位组织”其本质是国家政治统治和资源分配的工具。国家借助于单位组织 ,将大多数社会成员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中。国家依赖政治目标、意识形态以及一系列具体的资源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13.
王新文 《东岳论丛》2002,23(6):39-41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使美国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格局 ,国内社区出现“自治导向型”管理模式。社会演化表现为“社区———社会———社区”的历史过程 ,未来基本走向是“政社分离、社区自治”。建立现代意义的社区 ,必须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角色重塑 ,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和体制机制的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一) 现在大家公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应该说,这部书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作了明确的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进一步指出,对于社会历史的观察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他们紧接着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农民工要达到与城市的实质性融合,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阻碍因素,但是农民工进城后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城市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农民工群体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与市民的良性互动,才能在未来几十年里,使我国城市中将长期共存的两大群体——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共生共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的稳定,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区保障: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的趋势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结构快速分化 ,社会问题骤然增多 ,社会保障需求急剧增加 ,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迫切要求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强化、单位保障不断瓦解、国家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的社会保障行为与观念还很保守的情况下 ,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是完善社会保障功能的最明智选择。一、发展社区保障的主客观依据  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社区作为基层社会实体 ,或者说是国家与社会分离后…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是探讨城市生活质量问题的重点之一。它通过城市居民从个体感受上所萌生的一种社会评价,来观察、评估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本文根据我们对上海市区居民的生活调查,试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基于人们对人类的发展前途、人与资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阐述了人类社会的“适度人口”思潮及其发展,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对自身生存环境不自觉与自觉的破坏,如追求用居住舒适造成的“水泥丛林”和最多的“火炉”城市。就此,作者提出这种生产与生活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外部效应”,其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损失巨大,应当关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以建设生态社会。进而,作者还对具有社会生态意义的绿色劳动、国际组织倡导的“体面劳动”和具有绿色劳动特征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富有创新价值又极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对此进行探讨,意味着我们的城市研究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城市主体人的发展。一、生活质量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在我国是80年代才开始提出来的,对它的具体内涵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的解释。一般而言,生活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状态特征,主要是现代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闲暇生活的特征、水平及其满足程度;二是人们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主要指现代人与社会群体的双向认知、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人的发展机会、自我完善和自尊的需要与满足等等;三是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以及由于条件短缺、环境劣化而带来的现代人生活困境的多少和克服的难易度,等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社会道德?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伦理问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道德重构必须把握好集体主义和主体精神两大基本原则,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在整个经济领域内开始了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革命,它使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