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项羽的老对手刘邦在平定海内、建立汉朝之后,有一天大宴手下的各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开门见山地问部下:  相似文献   

2.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 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 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 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 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 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 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 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 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 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从谏如流, 所以能在败局中有退路,逆境中得超越, 越挫越勇,最终开创雄汉基业,旺汉四百 余年。当然我并不想从历史的角度对他 们进行评论,那不是我想做的。唐代著名 政论家赵燕在他的《长短经》一书中说: "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 体也。"意思是说:任何的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兴旺,失去人才就会失败。所以要先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马蹄篇》叙述了伯乐善驭马和畜马的故事,被韩愈援引成文为《马说》,寥寥的两百多字竞能翻新出奇。马被分成良马、庸马和劣马。宝马良驹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是庸马和劣马而不可及。致天下之治在人才,乱世之时,有得士者强,失士者的沉痛教训。汉代的萧何在月下追逐韩信,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他是领军打仗的人才,能带兵百万,而且是多多益善。项羽有眼无珠,未能采纳范增的意见,与韩信无缘,最终吃了败仗,刎于乌江。类似之例,历史上犹有其他,故在此不作赘述。士,良马被人喻为人才的代名词,历来论述人才颇多,精言纷呈,唯韩愈的《马说》…  相似文献   

4.
二弹一星的授勋会上,人才济济,这最好表明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才之盛,从未曾有。历史上有人说过,吾国无以为宝,惟以人为宝。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产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亡秦,不是说人是天底下最有用的财富。 但是,有人才是一方面,识人才、用人才又是一方面,有的地方虽有人才,但你不认识他,不用他,不是等于没有人才一样么?京戏里边有一出叫“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一个最好的故事。这个韩信有大将之才,但是项羽识不得他,只把他用为执戟郎官,比一般编禅之将还不如,于是韩信投到刘邦的帐下去…  相似文献   

5.
魏泉 《人才瞭望》2013,(10):101-101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派势力又进行了一场逐鹿中原的厮杀.这其中以项羽为首的和以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成为抢摘胜利果实的主力军.从公元前二O六至前二O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他的善听、善辩、善用.刘邦出身市井,学问不深,但颇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在他面前,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怕他对你这人非常反感,也会立即改变态度,虚心请教,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6.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7.
王选 《人才瞭望》2017,(3):52-53
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善用强者     
项羽兵败垓下,天下一统,是为汉朝。一日,汉高祖刘邦问其大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大臣说:“陛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无独有偶,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长眠…  相似文献   

9.
给您提个醒     
若作“提醒”的文章,就无论如何不能不提到张子房与汉高祖那一次“历史性”的提醒。楚汉相争,刘邦正被项羽迫得惶惶不可终日,韩信却差人来要求封自己为齐国假王,刘邦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正待发作,张良立刻偷偷踢了踢他的脚,提醒他,现在还不是发火的时候。那刘邦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兴亡, 事业盛衰, 关键在人. 茫茫人海, 很多领导者却感叹"人才难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本身.人皆有才,如何发挥,其实在于管理者如何用人. 识长知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皆有长和短,用人者必识人之长短.清代学者魏源说:"不知人之短, 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只有善于识别长处和短处,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唐太宗之所以能善用人才, 开创了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他曾对当时的几位重臣评价说,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机敏果断,但用兵非其所长;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节操,但不能直言劝谏. 于是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高士廉被任命为侍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刘邦稳军心     
景祥 《人才瞭望》2013,(1):106-106
楚霸王项羽想用杀刘邦父亲刘太公来逼迫刘邦投降,没有成功,他气得亲自出战,站在阵前,大声喊叫:“刘邦出来!”刘邦在将士的保护下出来了。项羽说:“刘邦,这些年来,咱们二人争战不止。天下为之不安,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为了安定天下,你敢亲自和我决一死战吗?”  相似文献   

12.
人才问题,现在社会上炒得实在很闹猛。不仅在每天的报纸上可以看到各类的招聘广告,而且在各种的会议上、领导的报告中都能频频听到,什么“竞争的核心是人才问题,谁争取到了人才,谁就争取到了成功;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事业的辉煌”……讲得最多的恐怕是一些经济圈内的人士。 我忽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离开经济圈子去听听其他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和反映呢。于是我找到了上海市记者协会主席丁锡满。在市记协的办公室里,丁锡满接待了我,他十分坦率地陈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人才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非今之有,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可以这么说,凡在历史上铸就大业的,都存在着一个用人用才的问题。任何一个事业的成败得失都与人才有关。从历史上来讲,周武王用姜太公;刘邦用韩信、张良和萧何;刘备用诸葛亮等等。得天下治天  相似文献   

13.
叶秋 《人才开发》2001,(4):17-17
——荷兰飞力浦公司为挖去美国的一个第五代计算机工程师,出200万美元没有成功。后来竞花6000万美元把这个公司买下来。一将何值千金!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得天下的经验时曾有精辟的论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者也。 第一个例子说的是人才的重要性。第二个例子说的是用人的重要性。对于前者企业的领导者们相信认识上别无二致。但是,对于后者的如何用人问题则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与一个木匠闲谈,他无心中一句:“在我眼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废材”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受到很大启示: “木匠眼中无废材”的启示之一:领导必须有识才的慧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人才的自怜悲叹,也是对领导识人用人的期盼与渴望。秦王用三张羊皮换回百里奚,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齐王任用管仲于酒肆之间,终成霸业;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能否成就汉王朝数百年基业,还是一个值得深思问题?应当看到,人都各有长处和不足,也都有进取心和荣辱感,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大多数人只能被动地展示自己。为此,领导在看待部属时应坚  相似文献   

15.
有位中学生给我写来一封信,说他很为一个问题担心,那就是关于“死”的问题。他说自从他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以后,就开始为之苦恼为之愁。既然人人都得死,并且死后不知要变成什么或化成什么,那么现在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他求我一定要帮他把这个问题解...  相似文献   

16.
盛世出英雄     
咱们有“乱世出英雄”的说法。每当乱世的时候,常常是如苏轼所说的“一时多少豪杰”。秦末天下大乱,涌现出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  相似文献   

17.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刘邦曾经置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用人不疑     
知贤而不用,等于不知贤;用贤而不信任,等于不用贤. 所以,古语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所谓"用人不疑", 就是既然知道了某人是贤才,就要大胆使用,充分信任,而不能无端怀疑人才.  相似文献   

19.
王敏 《人才开发》2003,(6):28-29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我认为选好“一把手”,必须注意其人格魅力和内在秉赋。 刘邦与韩信在“论将”中认为,能领兵者,谓之将才,能将将者,谓之帅才。“一把手”就是善抓大事、精于组织、巧于协调的“帅才”,应当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才能,应当具备区别于一般领导成员的特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把手”标准的把握往往  相似文献   

20.
岁末年初,记者收到很多贺岁卡。其中有一份格外引人注目。上边书写着几行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句: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状何穷。苍劲有力,落款为法国大使毛磊。我的眼睛顿时为之一亮。毛磊大使记者曾见过几次面,那都是在大型集会活动上。知道他是一个“中国通”,还知道他对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但不知他的中国书法是如此之好。于是我要采访他的心情愈加迫切,希望能尽早将他介绍给读者。一生喜爱中国文化临近春节前的一个下午,大使官邸会客厅宽大的落地玻璃窗透进了冬日的暖阳,也挡住了三环路上南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