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一位杰出的俄语诗人。别列列申创作了大量的宗教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宗教观,强调他的禁欲主义和逃避现实的特点,反映出诗人开始在宗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赵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9-90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俄罗斯侨民作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诗人在中国生活了多年,游历了中国许多的地方,深爱着中国的文化[1]。他的中国题材的诗歌里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人和物,中国的民俗风情。其思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经常用中国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作为俄罗斯人他又传承着俄罗斯文化,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的诗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8-179
中国哈尔滨俄侨文学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哈尔滨著名俄侨诗人佩列列申及其创作、思想状态与关注情怀,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贾立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9-121
“爱”是古今中外无数经典作品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无论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还是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对故土的热爱都一刻不曾停止过.在历经世界范围内的二战、俄罗斯国内革命与社会转折,以及后来的流亡异国之后,那些客居中国的俄罗斯侨民诗人,用独特的文字来谱写他们的情感世界,用诗歌来演绎他们内心对祖国、对侨居国中国爱的情怀书写了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的情. 相似文献
5.
德吉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在诗歌的“当代性、民族性和探索性”被新一代藏族大年诗人不断拓展和更新的今天,列美平措以他矢志不渝的藏人意识和高原意识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他诗歌背景的分析,提出了在神性涵括了的民族整体的精神家园里,诗人的一次次精神朝圣,一次次失落与回归都激荡着高原人对自己内心的还原和归返精神。诗人所依附的藏文化才是他诗歌中的生命原色。 相似文献
6.
谭五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75-79
中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死亡书写中淡化性别政治文化对抗立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死亡想象中融入女性身体经验、审美经验与心理情感经验,使其死亡书写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经验,从而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艺术与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06-111
网络与诗歌的"联姻"为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个宽松、发表自由的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坚定了郑小琼写作的"民间立场",但是以底层的姿态书写打工生活的同时,郑小琼并没有止于对情绪的宣泄,而是完成了从生存之苦抵达灵魂之痛的生命探索,并且也没有因为"打工诗歌"为其带来"关注度",在"打工诗歌"的圈子里止步不前,而是突破了"打工诗人"的标签,注重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的介入。对郑小琼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诗歌的光芒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去寻找。 相似文献
8.
黄景仁,字仲则,其诗名显著,"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他在短暂的35年生涯中创作了数千首诗歌,其诗歌以独特的文学意蕴和风格特色,在清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游幕生活密切相关。他在游幕期间创作的诗歌,成就颇丰。这些诗歌抒发了生活困顿之苦与身世沦落之悲,倾吐了磊落不平之气与愤世嫉俗之情。探讨其游幕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窥见游幕生涯对黄仲则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技词语和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词语的化入、引申或直接切入当代文坛,丰富了文学评论语言和文学作品语言。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及产生的效果是:不少科技词语的使用意义宽泛化;某些科技词语可能具有比喻、夸张、借代、大词小用等修辞效果;具有时代气息;呈现出既变异又必须接受规范,同时又催生新的规范的辩证过程;有利于增添原本所没有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LU Chuan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万历十二年始,汤显祖在南京任官十载。在此期间,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南京城市生活的产物,对南京城市的书写包罗万象。这些诗文从市民的文化认同和立场出发,运用丰富的城市意象,将城市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林佳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3-129
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面临着中国文论“西化”、自产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学者王建疆提出别现代理论后引发国内外学者讨论,国内、国外的艺术界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别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学界则对应形成了别现代批评思潮及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等现象与理论,别现代理论由此成为了走出国门的中国文艺理论。对此,建构别现代批评理论以总结、阐发已有的别现代批评实践经验,是发展别现代文艺理论的关键环节。别现代批评理论的初步建构主要从别现代批评观念、别现代批评的对象及任务、别现代批评方法论入手。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的文论体系是文艺学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不仅是主流话语强调的“特色论”“自信论”的要求,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文艺理论趋向成熟的自觉表现。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国诗歌是一次挑战性的经历,特别是译者努力地去保留原文的意境和生动的联想意义时.翻译中国诗歌应该留意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比如音律差异、字词差异、专有名词、典故和风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赵彤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100-104
在全球化背景与对世界文学的倡导下,本着中国朦胧诗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特将与朦胧诗时间发展较为吻合 的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美国该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去探求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 响下,在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判断二者在东西方文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世界文学是站在一个更高 的平台来研究人类文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财富,站在具体的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角度中去看待,也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曾道荣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69-76
从生态意识的维度考量中国当代诗歌的自然书写,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以前,中国当代诗歌一直受到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是渴求驾驭自然和与自然为壑的思想流露。新时期以后,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诗歌在自然书写中从自发的生态批判到自觉的生态诉求,无不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这种进程,既是中国当代历史嬗变的文学表达,也是诗人因应社会发展在自然书写中对生态伦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18.
陆凌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委婉含蓄和优美自然的民族风格,这既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一诗风应该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以改变近年来新诗的张扬和造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20.
董秀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