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一直以为“松谷”是“松竹满山谷”之意。直到前不久才从古山志中得知,宋朝末年天水知府张尹甫为避元兵之乱,携妻在此隐居修道,“松谷”乃其别号。他是以自己名号命名此地溪谷的。虽然,“松谷”二字颇有中国道家文化的仙风灵韵,但也隐隐有点“华盛顿”、“彼得堡”的霸王之气。  相似文献   

3.
声明     
小溪(又名桂溪)是歙县项氏的古老大村落。项氏远祖项泉因避黄巢起义军的锋芒,携子项琏于唐中和二年(882)自浙江淳安县青溪轩翥迁歙州郡城。项琏子项绍“讲学歙州,德业推重一时”。后唐时,吴越于三次征聘不就。清泰三年(936),因爱歙县小溪山川灵秀。村畔“水流三曲”遂携家隐居.项绍是为小溪项氏一世祖。  相似文献   

4.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颖达《正义》引《竹书纪年》曰 :“平王奔西申 ,而立伯盘为太子 ,与周幽王俱死于戏。先是 ,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 ,以本太子 ,故称天王。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 ,① 携王为晋文公 (侯 )所杀。以本非适 (嫡 ) ,故称携王。”《竹书纪年》所叙周二王并立的史实 ,《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史料中亦透露出骊山之难前周“二王并立”的信息。② 我们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材料 ,梳理“二王并立”时期的史实线索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5.
据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婺源县令唐积《婺源砚图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目前歙砚出土没有早于唐代的,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6.
一、“行役”不是“旅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为生活所迫,抱病携家远行,从秦州前往同谷。道路艰险,饥寒交迫,诗人在《赤谷》一诗中写道:“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前人论及此,尝有“苦语每为废读”之论。冯至说:“我们读  相似文献   

7.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古徽州人冲破山区贫瘠,艰苦奋斗求生,拼命向外拓展的照景。 胡适像古徽州许多“打工仔”,携着“包袱雨伞挞课”,朝着外面去寻找新生活一样,不同的是十四岁的小胡适往外一丢。走的是一条“求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大多“精明”,这似乎已成“共识”;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人 “拙劣”、“可怜”。这是我日前悟出的一个“新知”。 笔者近在某刊物上发了篇拙文,没想到接连到了五、六件来函,且内容惊人的相似:声言已将拙作入选某书,只要“补贴”经费若干便可正式出版;东北某大学甚至邀约笔者“携文30份”,前去大连参加”研讨班”。  相似文献   

9.
杨权 《学术研究》2006,(2):117-121
岭南明遗民僧函可于清顺治四年因“私携逆书”在金陵被逮捕,后被清廷提审并流放沈阳。这是一宗与南方士人的反清复明地下运动相关,并牵涉到时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明降臣洪承畴的大案。论者或认为它是“清代第一宗文字狱”;而本文则通过对当时形势与案情的分析,证明它是一宗反清“谋叛案”。  相似文献   

10.
王畅 《河北学刊》2006,26(4):202-207
赵匡胤祖籍“涿州说”“已成定论”,而“保州说”也绝非空穴来风。事实真相是:赵匡胤祖母刘氏系保州人,在赵匡胤祖父赵敬死于涿州后因战乱携年幼子女回娘家居住,不久因涿州被割让给契丹而不得归,故在保州有赵姓人定居、繁衍,即后来皇族之“疏属”,至宋真宗朝,这竟被曲解为赵氏“本籍保州”,于是造成与“信史”记载僖、顺、翼三祖“并幽州”与“本籍保州”以及已成定论的“涿州说”与“证据确凿”的“保州说”的矛盾与争论。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12.
对于杜甫<无家别>中"携"字的理解,学界意见不一.通过检索"携"在唐诗中的含义和用法,认为在这首诗中,"携"当训"携带"之意.  相似文献   

13.
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有惊人的远征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蒙古人东征西荡的历史中看出来:成吉思汗征服金王朝命脉重地辽河流域后,即命大将“谜不台”和“省别”率军进攻朝鲜半岛,蒙古骑兵很快就征服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携宗室后妃退守到一个海岛中去了。在东征的同时,成吉思汗已经在筹划他的西征了,刚刚返回蒙古高原的速不台和者别又被任命为西征先锋挥师向西进发。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末春秋初年周王朝王位继承的世系、年数,不仅与《史记·周本纪》等传世文献不同,而且也与古本《竹书纪年》也不尽相同.依清华简《系年》所说,周幽王死后“邦君诸正”在虢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携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之后又经过“无王九年”的时期,晋文侯才迎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之后才东迁到成周洛邑.《系年》虽不合《周本纪》等文献的记载,但和《左传》甚至与束皙所见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相合,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这首诗,鲁迅曾两次题赠,款识分别如下:“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以此送之”;“送日本小原君携兰东归之作”。《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记载:“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书赠小原的是以“京华堂”起句落款的那一幅。诗题上的0.E.即小原英译名Obara Ejlro的缩写。京华堂开设在日本东京,经营中国文玩、兰草。此诗近取远譬,托言咏兰,喻指“九畹贞风”的革命者。关于这首诗的以花取兴、引类设喻,历来注家都曾注意到这一特点,但是在解释上颇有同异。这里,我想参以己意,试作句释,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新疆甜瓜之所以名为“哈密瓜”,是因为这种好瓜古代经哈密入贡朝廷。“哈密瓜”之名于是远扬国内外。“哈密瓜”如何入贡,怎样保鲜,一些文章中少见提及。偶读(清)张寅之《西征纪略》,看到一段有关记录。张寅在清初西来新疆途中,走到甘肃山丹地区,“路逢驿骑,进哈密瓜,百千为群。人执小兜,上罩黄袱。每人携一瓜。瞥目而过,疾如飞鸟”。全文四十字,把给清皇室贡瓜的情景、气势描写得历历如画。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民 《学术研究》2002,1(10):88-92
本文在盛邦和教授《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大亚洲主义》一文的启发下 ,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进行比较 ,认为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大亚洲主义早期的“亚洲联盟”论和“中日连携”思想 ,以及由此演绎出的文化亚洲观基本近似 ,但对日本大亚洲主义最后异化为侵略主义理论则是排斥的。孙中山既是一个爱国者 ,又是一个世界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李之鉴(河南师范大学)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明亡之后的第七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携妻将子,四十余口,步行千里,走走停停,渝时近半年,徙来河南之辉县。其著...  相似文献   

19.
冬天不是怒江最美的季节,连独龙都进不去,我却在这时一路急奔而来,不为别的,只为了赶僳僳族的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僳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幻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在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这“澡塘会”了。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曾到过耀县,但以前的介绍资料多未提及。耀县药王山的药王大殿院内的一通石碑提到了这一史事。该碑刻于清代,碑首横刻“雷园旧迹”,下题为“雷园记”。碑文中提到“苏氏父子久未知名,洵携轼、辙来谒。公大奇之,语于张方平,又荐之韩、富、欧阳。诸公言于朝,眉山由是著声,得举科制。碑文中的“公”,指宋尚书方园外郎“太简”雷公,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