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真精神在2 000年的中日友好交流史上,传播的是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文化符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鉴真扮演了中日民间外交友好大使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鉴真精神成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不断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赖,建立起更加牢靠持久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为亚洲及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黄金纽带。  相似文献   

2.
50-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中国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利益,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以经济影响政治,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成功经验之一,在恢复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实践中,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最高负责人,成功的运用了这一经验。他大力发展民间外交,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造就了民间交往的潮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廖承志广交朋友,通过与日本各界的广泛接触,建立了中日友好事业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断推动着中日友好事业之车向邦交正常化前行。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50年代中国政府协助日侨回国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3年3月-1958年7月,中国府由中国红十字会出面,协助日本侨民回国,是当时两国之间一件比较大的事件.它既妥善解决中日战争的一个遗留问题,也开通战后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渠道,对中日友好事业及邦交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6.
和着春天的脚步,3月12日,我们将迎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三十周年,此时此刻,每一位适龄公民,别忘了履行您的义务——植树。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正4月1日,春光明媚,第19届"日中青少年书画音乐交流大会"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青少年宫举行。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九州日中文化协会会长张晶等一行6人从日本来宁参加活动。江苏省侨办副主任孙彬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日友好在民间,尤其是青少年交流非常重要。我希望中日青少年能够通过这项文化交流活动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张晶说,"日中关系好不好,民间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青少年的今天,是两国友好的明天",日中青少年的作品将分别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7日,由中日青年》杂志社、中国科协大战略研究会牵头,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举办了“面向ZI世纪的中日民间交流研讨会”。有关方面领导陈曼苏、马宾、肖向前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内来自军队和地方的著名专家、学者50余人围绕中日两国未来关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目前,中日两国关系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鉴于中日民间交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两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脉搏,使两国关系在对世纪友好顺利地开展下去,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时代赋予…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的目标是每年吸引10万留学生 除政府外很多民间机构也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 赴日学生的资格审查由接收学生的学校判定 中日留学生将为两国的友好交流事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东西方尖锐对立的50年代,周恩来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从中国外交战略和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中日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建立中日贸易关系,并设计了备忘录贸易形式,形成了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把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衔接起来,以经济影响政治的格局。此后又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政治影响经济。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经济关系发展推动政治关系发展,政治关系发展又推动经济关系发展的良性结构。周恩来是中日贸易关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加深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利用鉴真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扬州在日本的影响 ,值此今年鉴真大师东渡成功 1 2 5 0周年 ,扬州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将于 1 1月 1日 - 3日举行。届时 ,日本方面将派许多友人参加 ,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国内嘉宾、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亦会应邀前来。活动期间 ,举行新闻发布会、电视连续剧《鉴真大和尚》开拍仪式、《鉴真大和尚》专题记录片首映式 ;在鉴真纪念堂隆重举行纪念法会、纪念大会和赵朴初诗碑揭碑仪式 ;此外 ,举行鉴真书画院大型书画展、鉴真佛教学院奠基仪式和植树 ( 1 2 5 0棵 )纪念活动 ;…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不断发展,实现两国世代友好,在日语专业学生中有必要进行中日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中日交流意识的必要性和具有的积极意义;梳理了中日关系史上两国国民友好交流的史实,提出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识培养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化友好交流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05年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这是历史的必然。同盟会的成立以及成立以后的革命活动都得到许多日本人士的关切与支持,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形成和确立了具有独到韵味而又不乏普遍意义的民间外交思想。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具有坚定的政治性、深刻的人民性和多阶层广泛性等特点。民间外交这一外交模式对今天正确处理中日两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苏友好协会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群众性组织.作为"一边倒"政策的产物,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中苏友好协会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吸收了大量会员,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苏友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从1960年开始,中苏友好协会经历了活动减少、机构撤并、成员萎缩等一系列调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苏友好协会更是有名无实,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中苏关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缓和,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开始恢复,并在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苏联解体,作为中苏关系的特定产物,中苏友好协会最终于199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中俄友好协会取代.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整整两代人的持续奋个,然而对于世代友好而言,两代人的苗斗只不过是一个歼端。要真正达成我们追求的目标,还需要我们奋斗更为久远的时间。96年下半年中日关系出现了一此比较重大的波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敌视中日友好的势力在进行猖狂的活动。比如日本的右翼团体经常做出破坏两国关系、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这一次又是他们挑起了事端。另外在国际上也有某些唯恐天下不乱(确切地说是唯恐日中不战)的势力一他们不愿意看到中日两国互相亲近并建立紧密的友好合作关…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植树文化与生态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不同地域特色的植树习俗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比如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仅用来形容前人的文化给我们的恩惠,也在说明植树文化的深厚意蕴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的植树文化也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对生态保护要高度重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时节植树的文化传统,但直到1915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植树节,并得以延续,后于1979年正式确立了3月12日为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不同、原因不同、对应罪状不同,是战争赔偿与民间损害赔偿的主要区别。两者不容混为一谈。日本政府拒不谢罪与赔偿,不但违反了国际法也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构成了新的国际不法行为。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迫使受害者不得不拖着伤残老病之躯,东渡日本力挽狂澜再次“抗战”,他们的成败是中日两国能否世代友好下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9.
民间游戏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在深入推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行动纲领的过程中,民间游戏引起了广大幼儿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大量耳熟能详的游戏内容逐渐被引入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中重现光彩,孩子们喜欢民间游戏,热衷于民间游戏,活动中自由快乐的游戏氛围和游戏本身具有的创造空间不断彰显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日本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35周年,以此为契机,中日政府间、民间各领域的友好交流活动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本期日本学研究栏目组稿6篇,大体上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中日神话、民俗比较,刊载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