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追求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幸福,既符合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使命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个人必须以正当的途径去追求幸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经济人性、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受到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时期,构建集经济人性、道德人性和制度人性对立统一于一体的和谐人性,才会使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获得健康人格与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促进大众福祉。  相似文献   

2.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对道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应努力在对道德的理解上达成基本共识。道德实质上是人类智慧地生存的生存方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母体和基础,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主要标志。道德与伦理、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秩序实质上是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结果,道德是法律的依据,也是法律的实质内涵。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通过道德建设实现的。道德是人性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应然本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个人幸福之体,世泰民安之基,人天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4.
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幸福要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制度发展各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并考虑到社会各层级人的理想与追求。对社会幸福标准的提升,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而对社会幸福的态度,则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诉求。和谐社会的幸福度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基于个人体验与社会评价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幸福领域的体现,是科学、理性、辩证的幸福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作为主体对实际生活条件的一种体验和评价,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人追求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幸福;人世间的幸福都贯穿着人的社会性,人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幸福;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中的享受,人追求的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幸福: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体系是作为追求什么价值和怎样追求价值根据的内在价值原则系统,由目的、手段、规则和控制四个子系统构成.这四个子系统的基本原则就构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当代社会.要以幸福作为社会的终极目的,以普遍幸福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终极目的原则和理念.幸福是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其客观因素在于,人生存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发展需要获得一定程度满足并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满足,其主观因素在于幸福感.人们常常认为道德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二律悖反".解决"德福悖反"的问题,既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幸福观,更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因为它归根到底代表的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三个代代"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还在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真、善、美人类理想境界全部价值目标的追求.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师的根本要求和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科学之真,而且蕴涵着社会和谐文明之美,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最大功利之善.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它不断叩问、追寻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努力提升自身的生存质量,追求人生的幸福。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一个信条草案中曾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的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个人幸福的追求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把这两个方面内在地具于一身。所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社会;而个人又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存在,正是在社会中人才获得了其本…  相似文献   

9.
幸福作为人类生活的永恒追求,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的探索与追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至今幸福仍是人们所孜孜探索的话题。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生生不息的精神生产和文化进步的实践活动,它的终极目标是"成人",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人永远无法回避的关涉自身命运的永恒主题——幸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指向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限制,人们将幸福获得建立在财富、收入和GDP增加的基础上,但却引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幸福感在经历与收入、财富同比增长之后,出现停滞,没有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幸福及其属性的解释,分析出财富增加并不是构成幸福唯一要素,幸福感增加还取决于环境和谐、道德集居等等。因此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是在提高收入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实现人类终极目标一幸福。  相似文献   

11.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幸福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它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它和共产主义一样,都不是某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原则安排和形式要求,那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实现人民的幸福。具体而言,它要求社会是公正的,这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幸福社会不竭的动力;建设幸福社会还需要法治作保证,良好的法治是幸福社会的必要条件;另外,幸福社会还必须建立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和谐社会是幸福社会的底色。建设幸福社会,实现人民的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追求,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致力于社会主义幸福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纵观伦理学史,对道德的研究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体系,未能从另一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从政治哲学角度,以个体和群体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可以对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问题进行新的解析。善作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内化于个人自身的符合合群性要求、实践可使个人获取幸福的系列规则。而规则是变化的,据此可以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性道德阶段、多元化道德阶段和开放式道德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政治学特征。还需要提出生命轮回的观念,希望扩大道德效用边界,消弭人类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科技统一于恪守道德底线和追求道德理想,道德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最终合流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持续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和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认识和回答.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由于每个不同个体的人的人生目的、信仰、追求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幸福观,并对什么是幸福作出不同的回答.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战国末年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幸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在孔、孟之后看到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国家昌盛个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祸福的相互转化和德福悖论,他主张修养德行来促进幸福,但他亦勇于正视社会现实中个人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他认为致福的路径: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汲汲于物质幸福,而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快乐。因此,荀子的幸福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既有幸福理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人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共性,幸福是社会中人的幸福,社会是促使人实现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普遍幸福的实现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创造了文化导向,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内化为公民个人的道德信念,形成个人道德人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他律是重要途径。因此,在实践中加强道德他律建设,形成符合道德要求的社会环境,从而不断提升人们道德境界,最终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