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启明 《社科纵横》2013,(11):170-172
荣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美国高校优秀本科生培养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其通过激励性的机制建设、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保持了精英教育的精髓,为美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拔尖人才。本文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重点就荣誉学院的荣誉教育原理和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开阔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视野,为构建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搭建教育平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科"时代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该文对国内外高校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我国高校通过设置交叉学科专业与课程、加强综合性科研创新活动、实施辅修制、实行书院制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举措,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但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大学科"意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3.
朱学义  董靖 《创新》2012,6(3):115-118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的体现,是高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举措。如何让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呢?一个重要方面是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设立了五大平台:高端人才访谈平台、名人学院搭建平台、发明创造社平台、科技孵化基地、创新俱乐部平台,并为这些平台的运作设计了相应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义务,而高校教师担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有着超出教师法范围的三项义务:作为特殊行业——教育的从业者,教师有保护好学生的救助义务;高校作为科研基地,教师有提高科研水平的职业义务;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教师有培养具有潜力学生的育人义务。高校教师履行义务正是为了保障学生权利特别是学生的"卓越发展"权得到充分实现,为国家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承担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目标亟须与国家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在“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下,电子科技大学积极革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程精英导师制“全员上阵”、沉浸式科研平台“全程保障”、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全方位牵引”,合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家和高校的权威教育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改革,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创新+”人才拓展培养模式,需要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的调研数据进行数学分析,总结人才拓展培养方案,最终落脚到“双一流”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曾卓群 《探求》2000,(Z1):65
高校人才的定义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才基础上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高校人才成长过程是一个受多变量影响的复合函数。即它不仅取决于人才自身素质和奋斗程度,同时还受高校的舆论环境所左右。……  相似文献   

8.
论北京市属高校科技竞争力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属高校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群体,目前面临着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科技经费投入存在结构性差异、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奖类型单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市属高校重新明确科技事业发展定位,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化与在京科研院所、中央院校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该文通过阐述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梳理了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分别从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度、“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环境等方面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大学书院制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该文以太原理工大学"匠坊书院"为例,探索高校新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规律,分享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及经验启示,加强"双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1.
阎琨 《新华文摘》2022,(2):114-116
拔尖人才是人类智慧和能力的集大成者,有必要为其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选拔与培养体系.我国目前的拔尖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是我国高等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方向.本文立足我国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并结合国际主流理论,为我国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提供以下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青岛画报》2015,(4):48-49
作为全国名校长、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青岛市拔尖人才,他肩挑青岛市唯一一所局属实验初级中学,带领他的团队,坚守"人本立校,快乐育才"的教育理念,追逐着"快乐教育"的美好梦想。他,就是青岛实验初级中学的校长马林。  相似文献   

1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该文通过新产品开发与创业导论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改革,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辅导四层次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拓展和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内化,全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及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该文通过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有效途径,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通过提升研究生课程与教材质量、拓展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等措施,进一步培养可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提升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信息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实际,依托西南科技大学5G创新中心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施产教研多维度融合、贯彻全面育人指导思想,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综合教学改革,达到以点带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我们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群星灿烂的人才队伍。为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笔者认为须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鼓励竞争。所谓拔尖人才,就是与众不同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的突出特点是不甘平庸,不畏强手,敢于夺魁。他们希望自己在竞争中奋进,在竞争中取胜。因而,竞争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激发起他们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作为领导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催化拔尖人才这种潜在的向上意识,并不断地创造出鼓励竞争的良好环境。因为鼓励竞争能够强有力地抵制落后的陈腐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寻求改革途径,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教学中要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助推高等教育改革,还能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国内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如何高效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学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备受瞩目的问题.该文通过个案分析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外一流学科竞赛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分析国外优秀的竞赛管理制度、竞赛流程和奖励制度,为国内高校提供经验.促使国内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加快高校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竞赛育人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宿迁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年轻的宿迁市都充满着活力和改革创新发展的精神.地方高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契合地方发展实际,融入地方发展,特别是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留住人才,是地方高校依托地方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当与政府、企业实现三方协同合作,共同做好大学创新创业和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优化与发展既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亟待多方通力合作以解决,实现高等人才顺利就业.为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全面推进基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打造优秀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