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3-15
“跳神”这一活动在很多东北作家的小说中都有表现,不同时期的东北作家描述“跳神”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从现代到当代,经历了一个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的变化过程,这既反映了社会时代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时代作家思想倾向的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北萨满教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金宏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
中国现代作家书信集的出版在1930年代、1980至1990年代呈现两次高潮.研究这些书信集应关注书信入集带来的文类属性和价值的变化.对作家书信集的研究有几种不同的角度,而对其进行朴学式研究将是一种更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从研究线索、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抵达西方译论研究之堂奥的路径,理出了西方译论研究的四条线索,论述了在西方译论研究中该如何突破传记式研究模式对事实性知识的平面呈现,如何提出问题、学会反省的怀疑,如何通过知识系谱法、语境还原法、纵向梳理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达到对西方译论的透彻理解,从而最终实现推进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黄寿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5-49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
5.
李红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5):86-93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投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
在关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是最核心和最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精神成果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这一前提性因素上来.从西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来看,不仅不同时期的生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就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不仅在生命本体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存在着非常复杂和充满对立的思想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主张把一切还原到生命,标举生命的本体意义,呈现出对生命极为丰富的哲学省察. 相似文献
7.
杨庆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2):5-9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8.
量子信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为科技哲学提供了本体的基本形态与整体关联的最优解释。文章从哲学的角度认为,量子信息认识论为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对微观实在本体的认识方向,反映了从微观粒子的整体表象走向构建性的关系实在认识,并阐述了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主客体内在关联的认识过程。量子信息的这种从本体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程,为人类认知思维活动提供崭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保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
新闻的本体就是新闻事实或者表征它的事实信息.规定一种事实信息之所以是新闻信息的属性就是新闻的本体属性.文章对新闻本体属性的来源、特征及其构成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究新闻本体及其属性,意义在于新闻观念的变革,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对新闻本体属性的讨论上.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6-4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贯穿着与疾病有关的身体经验和文学修辞。鲁迅与贾平凹都是有着丰富的患病体验,并对疾病问题进行了深切表现的作家。从鲁迅到贾平凹,对疾病的书写从科学化到神秘化,从祛魅到复魅,从崇尚科学理性到注重文化民俗。透过从鲁迅到贾平凹的疾病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科学与迷信的纠缠,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消长起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命教育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生命潜能、创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敬畏生命、追问生命意义、彰显人文关怀和确立人生信仰。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和加强心理咨询等几方面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拓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宗教的现代变迁,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世界的祛魅"的著名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世俗化"也被认为是宗教变迁的普遍趋向。韦伯这种看法似乎脱不开单线进化论的嫌疑。通过大理周城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白族村民DSS和YZY宗教观念的民族志描述与分析,认为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宗教并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经济理性主义的高涨而消失,白族基层民众的宗教观念深层存在着一种"信魅"与"祛魅"互融并存状态,以及"信魅—祛魅"或"祛魅—归魅"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传记的忏悔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山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3-48
在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西方现代传记对传主的忏悔意识和愧疚感有一种敏锐关注。不同于古代及近代传记作品对传主的愧疚感和忏悔行为的单纯描绘和记录,现代传记将探索的触角深入到传主的意识深处乃至无意识层面。现代传记对愧疚和忏悔的深度解释和叙事表现可以看作是传记家与传主之间关于真实人性的深度对话,现代传记的忏悔叙事也因此具有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存在着背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主体缺席、情感遮蔽、审美匮乏,因此亟需祛除生命之神秘,返回自然之本真。生态美育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生态美育视角出发,主张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应坚持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原则;走出师幼主客二元对立;创设充满生命氛围的亲生命环境;打造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生命教育美育转向。 相似文献
15.
辜也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2):95-99
中国古代的“传”乃“释经”之意,后来“传”“记”两字连词,指的是叙述个人生平行事始末的人物传,在更多方面属于“史”的范畴。西方的“传记”一词由希腊文bios派生,具有生平或生活(life)的意思,指的是关于某一个人生平的作品,更多的时候也被认为属于历史的范畴。中国现代的“传记文学”概念则来自英语biographicalliterature,其作品指的应是以历史或现实中具体的人物为传主,以纪实为主要表现手段,集中叙述其生平,或相对完整的一段生活历程的文学作品。传记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自传与他传两大类,普通的回忆录、访问记、印象记、日记、书信等,一般只可称为传记资料或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杨保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104-112
新闻的本体就是新闻事实或者表征它的事实信息。规定一种事实信息之所以是新闻信息的属性就是新闻的本体属性。文章对新闻本体属性的来源、特征及其构成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究新闻本体及其属性,意义在于新闻观念的变革,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对新闻本体属性的讨论上。 相似文献
17.
高莉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141-146
语言本体研究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被边缘化了。文章通过实例说明了深入的本体研究有利于缩短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有利于进行深入的偏误分析,有利于推进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呼吁加强本体研究,尽快将本体研究的成果引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回到文学自身: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以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50-53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欧阳友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117-121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用本体论方法认识事物的本原和本性,将从诉诸事物本身的终极存在的意义上廓清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本体论方法对文学研究的有效性表现在在"思"的层面上聚焦本体的方法论指归,在"言"的层面上把握文本结构谱系的技术设定,在"诗"的层面上思辨文学存在方式背后的本质意义与价值,解答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22-26
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仅视心性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标举作为心性本具之理的六艺,囊括古今文化,由六艺之道,行六艺之教,证六艺之人,从而形成了围绕心性义理而展开的本体功夫思想,具体阐发了本体、功夫、效验的关系,并就博约、集义、克己、日新等诸功夫作了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