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9,(7):10-11
直辖以来,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创业投资等金融措施在支持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市高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建市,投融资渠道仍需完善,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我市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是我们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缩小与工业化国家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技术产业以利用智能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主,对其区位因素布局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对影响高技术产业区位布局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1.集聚因素高技术企业往往呈"群落"方式集中布局。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高技术区、英国的剑桥高技术区、美国的硅谷等。首先,集聚便于高技术企业获得人才和信息。集聚扩大了人才市场,便于高技术企业寻找各类合适的高技术人才。集聚为人才的高流动创造了条件,人才的高流动性也必然形成信息的高流动,因为科技人员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带去了原来企业的重要信息和宝贵经验。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高技术产品的份额迅速增加。理论部分中,阐述几个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品的有关概念的界定。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从中日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等方面对目前中日两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就将对中日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以后中日两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冲槐  江海洋 《管理学报》2008,5(3):396-400,468
人才的流动会出现人才聚集现象,而人才聚集现象在和谐环境中将产生1 1>2的人才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能极大地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有效地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分析人才聚集效应及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硅谷和中关村的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的比较,探讨了各种环境因素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中关村人才聚集环境的基本对策,旨在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于19世纪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到今天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我国引入风险投资仅二十多年。风险投资体制还不完善,从深层次看,阻碍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就是产权制度安排及资金匮乏,所以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是亟待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关于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各国的风险投资实践的总结及归纳  相似文献   

6.
《管理评论》2018,(3):F0002-F0002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7月,2003年4月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旨在构建高水平科研组织,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和地办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才资源的充足与否是产业集群竞争的核心力量,也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北省中中国的大省之一,为推动本省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聚集机制。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产业集群是形成是人才资源聚集的效应,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和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定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斌 《决策与信息》2011,(7):179-180
本文针对新乡市产业经济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提出了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区内企业自主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组织冲突消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牛冲槐  张敏  段治平  李刚 《管理学报》2006,3(3):302-308
科技型人才聚集既可能出现1 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应),也可能出现组织冲突,增加内耗,产生1 1<2的消极作用(不经济性效应)。通过组织行为学和聚集经济等理论与方法,界定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特征;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产生组织冲突的人才个性特征冲突动因、人才沟通冲突动因、结构冲突动因、权利与利益冲突动因以及竞争环境动因。在此基础上,为消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组织冲突,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作用,提出了有关化解和消减冲突的对策,对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带动核心竞争力提高,从而又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向前发展,这已成了近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我国来看,近年来十分强调发展高技术产业,认为高技术企业是与高等院校、国立科研机构三足鼎立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既然高技术产业举足轻重,因而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资料显示,我们的高技术产业中还存在着两低问题。一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水平较低。这可以从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逆差较大反映出来。据统计,我国与国外的高技术产品一年的贸易逆差就达百亿美元以上,而且我国的高技术产品生产方式目前仍以加工  相似文献   

11.
钟德友 《科学咨询》2010,(17):61-62
重庆市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中存在产业聚集力不强、融资难瓶颈、知识产权保护不强瓶颈、人才短缺瓶颈等问题,需加快采取优化市场环境、激励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支撑、融资体制建设和人才开发支撑等政策举措来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中存在产业聚集力不强、融资难瓶颈、知识产权保护不强瓶颈,人才短缺瓶颈等问题,需加快采取优化市场环境、激励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支撑、融资体制建设和人才开发支撑等政策举措来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集聚效应的视角,推导出区域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以此计算出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指数。对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指数在1994-2008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指数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技术产业集聚所发挥的效应非常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推动了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从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视角去探讨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因,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许靖 《经营管理者》2015,(9):191-192
文章采用2001-2012年沿海六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分析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而研究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推动高技术产业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应不断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呈现不平衡状态,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要提升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加大产业科技投入,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大高技术产业的固定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从而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直辖以来,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创业投资等金融措施在支持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市高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投融资渠道仍需完善,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引导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反映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与高技术产业之间关系的模型,分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对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大都是依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兴起,产业聚集进而形成资源型产业集群.但是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集群的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的过分依赖问题日益加剧,使产业集群转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辽宁省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依据产业集群对资源消耗程度加以分类,阐述了辽宁省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径,并梳理、提升出辽宁省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中外较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统计方法。在介绍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统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统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