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后期颁布过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前者的核心是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亦中亦西而又不中不西的“天国”理想,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痕迹;后者的重点则因向往发展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成为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经典性文献。从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到颁布《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中西文化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轨迹,也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行进历程,其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足迹和认识、接纳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对后人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开玺 《河北学刊》2003,23(3):168-17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就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 ,太平天国领袖不可避免地带有中西文化扭结的特点和西方文化影响的表征。然而就文化的阶级属性或本质而论 ,农民当属封建文化的载体 ,他们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疏离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即折射出太平天国这种既扭结又疏离的文化倾向。 186 1年《天朝田亩制度》的重颁 ,是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和对西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3.
省历史学会付秘书长沈嘉荣同志的《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探索》一书,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收进了沈嘉荣同志近二十万字的论述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文章十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作了剖析:他认为无论从其政治及其经济制度来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建立的就是一个封建政权”。理由是:“在新的生产力没有出现之前,不可能实现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不可能建立非封建或超封建的上层建筑”。《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没有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太平天国天京建都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40周年。《天朝四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一份纲领性的重要文件,是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宏富庞杂的“平均平等”思想的主要载体,其性质与太平天国运动及政权性质紧密相联。因此,从50年代至今,史学界对《天朝田亩制度》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结果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其中有人认为《天朝田亩制度》造封建之反,举革命之旗,因而对它倍加歌颂,大加赞扬;也有人认为《天朝田亩制度》逆客观规律而行,拉历史车轮倒转,于是对它或愤然鞭挞、或猛力抨击;还有人认为《天朝田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在南京定都之后,制订和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制度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政纲。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这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末期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兴起的阶段,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步入逐渐渗入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初。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便略见端倪。  相似文献   

6.
《天朝田亩制度》新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起义时揭橥了上帝教教义和反满“民族大义” ,没有提出农民的土地要求。土地私有不符合太平天国上帝教反对私有制的教义。与历史上的“均田制”比较 ,太平天国立国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类似“桑田”与“永业田”私有的规定。《天朝田亩制度》的“分田”与“均耕”只是平均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 ,以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产品的平均分配和“同享”。重审《天朝田亩制度》 ,可以发现“平均分配土地”只是对其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多所突破,但是,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解析,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一部农民革命的土地纲领观点,已被大中学校教科书所接受而普遍流行.而在1978年以后,史学界又出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的观点,也已在学术界再露头角.以上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无论其角度如何,都有偏颇,可以商榷.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洪秀全一八五三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某些流行甚广的论断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9.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纲领,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才代之以后起的“照旧交粮纳税”政策。这种意见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早在《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之前,天国领袖们便已制定并成功地实施了以“照旧交粮纳税”为基本内涵的土地纲领及田赋政策。本文拟从考证《天朝田亩制度》与“照旧交粮纳税”政策颁布的时间入手,分析两者的关系,最后回答《天朝田亩制度》究竟是农民革命纲领还是拜上帝教教义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断想关威《资政新篇》表明太平天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吗?《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天王洪仁提出的改革计划,是中国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之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提出的,这...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太平天国诸多文献中,《资政新篇》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对这一重要文献,史学界过去主要是从太平天国自身思想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之中,探讨它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思想历程的关系.事实上,《资政新篇》与西学东渐关系十分密切,它的诞生、成就及其命运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当时西学东渐的历史性特点.将这一关系加以厘清,有助于进一步说明《资政新篇》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的意义.一《资政新篇》由后期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制定,由天王洪秀全旨准刊刻颁行.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废除”买卖婚姻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几天下婚姻不论财”。据此,有的同志得出结论,认为太平天国“主婚姻上废除封建的买卖婚姻”(罗尔纲:《太平天国的妇女》,载《太平天国史事考》,第318页)。一些教科书亦采用此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首先,《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问题,不过是重复历史上封建道德家的某些箴言。如明代吕新吾《闺范》写道: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颁刻了《天朝田亩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制度》的性质如何看?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性文献”,“不是太平天国的政策纲领”(赵德馨《重议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下引此文不另作注)。有的则说:《制度》“颁行于定都天京,革命进入高潮之后,不是用来破,而是用来立”,“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是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最发达的地区,这种先进的经济因素与平均主义的矛盾更大,它更加容不得平  相似文献   

14.
林环 《天府新论》2000,(6):84-87
洪仁玕是早期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完整纲领,从政治、法律、经济上提出了具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理想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今年是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一百四十周年。早在金田起义之初,洪秀全就提出了“小天堂”这一理想社会的目标。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感到建立人间“小天堂”的诸条件已经具备,便颁布了他所设计的“小天堂”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两司马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职官有两司马。据《天朝田亩制度》载,两司马是最基层的官。在军中统率二十五个兵;在城镇乡村管辖二十五家。本世纪史家治太平天国史者,都依据《天朝田亩制度》确认有“两司马”,即认定此为太平天国所设官职专称。我以为不确,“两司马”应该指包括正、副的两个司马的统称。理由如下:(一)见太平天国兵册。据张德坚《贼情汇纂》所录《前十三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吉添顺统下兵册》就有“前前一东正司马”吉添顺和封为“前前一东副司马”的汪万菁;此乃缴获档案,可推论其余兵册也必有正、副两司马者。(二)太平军中有“副司马…  相似文献   

17.
郭毅生同志在“教学与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二期发表的“略論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質”一文中,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質問題作了如下的論断: “天朝田亩制度实質上是一个彻底的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民資产阶級性的土地綱領,革命性和进步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帶有任何反动的实質。”并从而得出結論: “既然我們按照革命的任务和内容来决定革命性質,那末,現在我們便不能不肯定太平天国革命是資产阶級性質的农民战爭了”。我們認为,这些論断是錯誤的。但是本文的内容不想全面地涉獵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質問題;只想就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質,提出一些我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私有制的提法由来已久,而且它往往又与平均主义混同一起,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思想。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在分析这一制度性质时说:“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这是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的表现,是一种空想”(《中国史稿》第四册第29—30页)。罗尔纲先生认为:“太平天国这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企图在小生产的基础上,采取平均社会财富,消灭私有制的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是空想的,不能实现的”(《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第  相似文献   

19.
《天朝田亩制度》是具有"进步性"还是"反动性",成为评判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关键。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在世界范围内,平分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不仅不会必然导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且确实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制度》"反动性"论是不能科学概括《制度》的历史内涵的。在太平天国起义时代,中国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土地问题是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焦点。《制度》针对土地问题,提出以平均主义为原则的平分土地设想,不仅不可以定性为"反动性",其进步意义更应该被认为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制度》未能实施,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者无法实现他们鼓吹的平等与公正原则,同时《制度》最终流于具文,还受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权力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