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残疾人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和增进残疾人福利,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都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从"大福利"视角看,要加快残疾人福利体系的研完与建设,扩大残疾人福利范围,增进残疾人福利水平.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等基础项目,社会工作与康复教育等专业项目,社会服务与社会支持等高级项目,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残疾人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及残疾人服务与救助网络的形成才能保证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与推行.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住房与家庭、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照顾服务共六个亚体系组成.社会福利服务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国家福利性质、公民法定权利、以长期照顾依赖和弱势群体为主,去商品化服务、国家福利财政,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要服务人员等制度特征明显.因政治本质属性,儿童与家庭福利服务处于国家福利服务体系基础和最高层次.福利服务国家性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去商品化"服务状况最能反映国家福利责任承担状况.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立法、以公民权利保护为基础福利服务和社会福利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最重要的是,现代、"中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开放、多元、民主、高风险社会最佳的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稳定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佳的制度体现.  相似文献   

4.
吴娆 《江淮论坛》2003,(3):57-60
本文阐释了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概念理解及其架构,通过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沿革的研究,分析美国的社会政策模式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语境是建立在社会福利供给的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基础之上.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需要一种符合自身社会发展的福利视角.从何种角度来看待社会福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福利承担何种角色;每一种福利视角都将提供不同的福利目标.传统与现代、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等看似不同范式的结构,却能够共同给予福利视角以不同解释.从这些不同范式结构考察福利供给主体、福利供给对象、福利供给目标、福利供给模式等等,将透视出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定的"国际惯例"及其中国版涵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继同 《学术界》2003,(2):57-66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最基础与最核心的两个战略概念 ,欧美国家社会科学界对其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已形成某种“国际惯例”。目前 ,中国学术界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与国际惯例截然相反。在全球化福利处境下 ,“中国版”理解有可能影响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发展与制度创新 ,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琪 《晋阳学刊》2009,(4):87-89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传统,又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形成他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观,成为其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为为国民提供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倡导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民国的社会福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制度战略升级与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典范战略升级的历史转折关头,社会保障制度典范向社会福利制度典范战略升级是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全面、系统探讨制度典范概念,制度典范升级的条件与环境,制度典范升级类型与途径,重点阐述社会保障制度"压迫"社会福利制度的诸多不利后果,社会保障制度向社会福利制度战略升级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诸多优越之处,最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与"积极性"社会福利政策时代已经来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通常指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专门为老弱病残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诸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和残疾人福利等,而服务的方式主要以院舍供养为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政部门一直在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法,试图改变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格局,从而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同营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然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基本被取消了,但政府独立支撑社会福利服务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由此而导致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政府对公民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不足,二是政府投入不足,缺少对民间资金的激励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从社会福利责任中的退出。政府必须发挥资金投资主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对之制定特殊的社会福利政策。传统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是一种"消极性"与"消费型"的残疾人福利制度。必须从积极福利视角,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快残疾人由"生存型"保障到"发展型"福利转变的进程。有必要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积极福利理念,优化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变"事后型"、"补救型"、"消极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为"事先型"、"预防型"、"积极型"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芳  亢雄 《学术探索》2011,(2):119-123
国民休闲不仅是国民在有闲、有钱、有需求基础上的“自发”行为,更有赖于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制度安排。普遍的有闲和有钱的社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国民的休闲提供可能,把休闲作为增进的福利也是可能的。唯有如此,从国家层面和国民个体角度才能共同追求休闲的终极目标——幸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福利思想注重维持救助对象基本生活水平,发展性福利观则强调社会问题的预先防范,主张通过必要的援助与支持,为服务对象自强与自立创造条件,二者均有局限性。新发展主义福利观试图融合二者,强调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各个阶层。发展主义取向在改革开放前已经萌芽,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成型。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正在走向新发展主义的新阶段:在注重社会政策的投资和发展效应的同时,更为强调政策对福利对象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及其福利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它也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创新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伊始,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诸多偏差造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反思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福利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金家厚 《理论界》2011,(9):41-44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观在适时地调整变化,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制度范式意义的几种不同的社会福利体制、福利政策、福利供给模式及相应的理论范式:"福利国家-政治经济"范式、"福利社会-道德经济"范式、"福利组合-混合经济"范式和"福利网络-社会经济"范式。每一种范式都是社会福利制度历史演进的表征,其制度建构、认同乃至制度危机与创新的过程,体现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变革的轨迹,也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自觉、反思和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建兵  曹艳春 《浙江社会科学》2012,(2):82-90,157,158
本文梳理了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区别,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视角总结了社会福利思想与流派,社会福利政策演变与模式分类,最后对社会福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认为构建和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我国今后几十年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福利事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正处于转型过程,制度建设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福利模式,是把社会福利事业列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逐步进行改革,到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福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在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时应遵循需要为本、适度普惠、划分阶段、渐进发展的原则,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逐步建成适合中国社会的福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民政社会福利是在政府授权范围内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是一种代表政府履行职责的行为。其特点是注重国家对救助对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覆盖的面比较广,待遇标准比较低,具有全民性,不同于历史上的社会救济。我国民政社会福利是政府管理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高灵芝 《东岳论丛》2011,32(11):120-125
在中国,制度安排层面上的社会福利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这种关系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关系,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列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是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实践的结果,社会福利先天不足,长期与社会救助(济)相形如影。现在,二者已经走出了混沌期,开始步入"厘清泾渭期"。从理论视角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同时二者也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和包容性。从制度建设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基本现状是:二者的边界基本清楚,但仍存在着"混沌区",还突显了协调不力的新问题。创新二者关系应主要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上陷入了改革的困境.从改革的主体角色来看,政府在“顶层设计”时将自己界定为提供与获取社会福利的双重角色,与民争利的政府和通过隐性渠道获得转移性福利的企业共同导致了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缺失.另外,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呈现出个人福利过分寄生于公共福利的现象.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破除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神话,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倡导按劳收入分配制度,遏制非劳动性收入的过分增长,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性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