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1988年第三期刊载的易名《冯梦龙同名异人辨正》,读后颇受启发。今就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略作补充。明清时期,有数位冯梦龙并见史载,除最为著名的文学家长洲冯梦龙外,尚有昆山冯梦龙、武进冯梦龙、义乌冯梦龙,还有一位通州冯梦龙。据《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三·文苑传》: 冯梦桂,字孝原;梦龙,字汉旬……桂岁贡,性迁行正,好汲古,手录书可等身,尤多识里  相似文献   

2.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05,26(6):144-144
冯梦龙(1574-1646)编撰的“三言”被公认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冯梦龙因此被称为中国小说史上传播通俗文学最出色的大家。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出版以来,社会反响良好。我认为,这部专著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突破。一是,还冯梦龙以本来面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1574—1646),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诗人、戏曲家、历史家、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家。他著述甚丰,共有五十多种,其中以他编著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统称《三言》最为有名。过去有人认为《三言》只是冯梦龙编集宋元明话本成书,并不确切。准确地说,《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而成,其中的作品都经过了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和再创造。这里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由冯梦龙独立创作而成,如《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种情况是冯梦龙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彻底改写,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  相似文献   

4.
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弋 《殷都学刊》2001,(2):67-69,111
综观20世纪的冯梦龙研究,前50年偏重作家作品考证,出现了一批像郑振铎、顾颉刚、赵景深、容肇祖、谭正璧等冯学大家,成果斐然,为冯梦龙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50年在考证上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但在作品文本的阐释方面亦有可喜的成绩,并且有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冯梦龙的学术趋向.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冯梦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在通俗文学领域多有建树,他编辑整理的民歌、笑话、通俗读物和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等,对于世俗心态与文坛流变,均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冯梦龙以其过人的才华、领先于时代的胆识,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整理创作,对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小说的文人、民间两个传统的衔接这一命题,揭示冯梦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与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话本小说、笔记、戏曲、民歌时调等方面,曾经编著过大量的著作。其范围之广,实堪惊人。 最近,我们又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冯梦龙改编和评点过的另一部著作——《太平广记钞》。这是一部极为罕见的珍本书,也是冯梦龙编纂评点的笔记小说著作中份量最大的一部。但长期以来,这部书已经没有人知道和提及。为了提供研究冯梦龙的资料,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部新发现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拙作《冯梦龙与侯慧卿——冯梦龙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一》中,详细分析了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相恋和分离的原因,以及此事对冯梦龙的影响,认为这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根据现有材料还可以证明,冯梦龙与侯慧卿分离并“遂绝青楼之好”后,不久又应湖北友人的邀请赴麻城讲学,由此开始了后半生创作的高峰期。因此,麻城之行,对冯梦龙一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容肇祖的《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和谢巍的《冯梦龙著述考补》(《文献》第十四辑),以及易名的补正等(见《文献》第二十四期)文章都对冯梦龙的全部著述进行了考补,近来笔者复得二则冯梦龙著述佚篇。《纲鉴统一》三十九卷论题二卷,作者署名: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比较集中、全面、系统地阐发“智”的作用、表现形态及特性,且时露真知灼见者,当推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他于天启六年(1626)编撰成《智囊》28卷付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于崇债六年(1634)补充有关“智”的事例,编成《智囊补)。冯梦龙为是书写序,对所分10部皆有“总叙”,各卷均有小引,不少条目,还附评注。这些理论性文字,连同书中事例,共同构成了冯梦龙对“智”的看法,构成了他的“智慧观”。(一)智在冯梦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冯氏的思想体系中,“智”乃重要之一环。他论“政”,论“情”,论“谐”、论…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中国俗文学学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人民出版社、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宁德地区有关单位发起和筹办的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至十二日在福建省宁德县和寿宁县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和三位从事冯梦龙研究的日本朋友。大会收到三十多篇论文,并就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对中国俗文学所作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沈杰 《云南社会科学》2003,13(4):104-107
冯梦龙“三言”中涉及道教神仙的作品有40多篇。作为出身于理学名家的冯梦龙,这些故事不仅寄寓了他“抚心世道”的理性,也反映了他仕途落寞、“每出于名教之外”的名士情结。  相似文献   

14.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编写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数百年来广泛流传,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其著作也未得到充分肯定。王凌同志有鉴于此,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就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从总体和各个侧面发掘并剖析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在“探幽”的基础上提出了独见,填补了冯梦龙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凌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冯梦龙,数年来屡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畸人·情种·七品官》,是他辛苦劳动的结晶。王凌同志不是板起脸孔谈学术,而是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撰写学术论文。比如论文集题为《畸人·情种·七品官》,不仅文字新鲜活泼,而且简明精炼地概括了冯梦龙生平、思想和文学上的主要特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行文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扬长避短,不作长篇宏论和烦琐考证,而是以短小精悍、洗炼畅达为特色,并在内容上以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见长。象《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这篇文章,作者针对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的现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三言”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在戏曲上,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同样有着特殊地位。冯梦龙更定传奇遵循两个原则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冯梦龙在剧本的题材上,必然作了严格的选择。《墨憨斋定本传奇》可以概括为四类题材爱情、功名、历史和哲理。这些题材反映了冯梦龙自身的思想形态,也与他的“三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琛、张增元编,1987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是书“冯梦龙”条征引方志史料有误,而编者于《序》中明言:对于“一些前人已知的曲家事绩,也有不同程度的填补,如冯梦龙、盛于斯等。”为免后之征引以讹相传,谨将笔者所知,附识于此。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于《寿宁待志》中自言“司训丹徒”(《升科》)。据此,冯曾任丹徒训导,这可肯定。至于任职年月,冯未明说,需加考定。但在史料中,冯这一生平重要史实的记载却不一致:光绪《丹徒县志》卷21《官师表》载:“冯梦龙,吴县人,天启中任,升寿宁知县。”这就是说,冯在天启中曾任丹徒训导,并由此升寿宁知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0于冯梦龙《春秋衡库》一书注云:“(冯)崇祯中由贡生官寿宁知县。”民国《吴县志》卷16《选举表八》载:“(祟祯)三年庚午,冯梦龙,犹龙,官寿宁知县。”这就  相似文献   

19.
张志合在《四川师范火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上撰文探讨冯梦龙运用其小说理论进行实践时的成败得失。他的论述为小说史研究拓宽了境界。张文指出:冯梦龙“重视的是小说可以‘醒人,‘醒天’的社会作用”,“小说甚至胜过经书史传”。冯梦龙基于“情教”思想,强调不悖情,情合于理,并怀抱“醒人”、“醒世”、“醒天”之志来整理、编纂“三言”。冯梦龙还提出了小说的真赝说,论证了“真”、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四书学活泼灵动,对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都不盲从,总体而言,受王学影响明显。在《四书指月》中,冯梦龙对理学的心性气情、理与欲、本体与工夫、经与权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其治四书与治春秋学一样,都是为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晚明实学思想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