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1985年《哲学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以后,陆续看到了一些批评文章,但均无暇作答。刘福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我那篇文章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六点诘难,并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由于他提出的都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我感到有一辩之必要。下面我就按照他所提出的六个问题的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再说实践本体论的困难与我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答朱宝信同志王金福我曾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上发表《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对当时流行的实践本体论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在经过分析之后我说:“总之,实践本体论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学术研究》2001年第9期发表的黄楠森教授的文章《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5.
<正> 黄楠森先生《当前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对当前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总结,读后给人以启发。朱德生先生《谈谈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为我关系”的理解,很有独到之处。然而,这两篇文章在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时出现了意见分歧。这  相似文献   

6.
1989年第3期《人文杂志》刊载了霍力攻同志《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以下简称《区别》)一文,与我刊布于《人文杂志》1988年6期与1989年1期、题目分别是《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个缺环》商榷。丝毫不需讳言,在我的文章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不当之处,因此  相似文献   

7.
读了黄(木丹)森同志的《以<哲学笔记>为根据的唯物辩证法蓝图》(《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蓝图》),窃以为比高清海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又前进了一步。深望继续前进,努力完成改进哲学体系的任务。 这前进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1.《哲学笔记》这个根据地、出发点选得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本身的发展史看,马克思的哲学主要是通过《资本论》表现出来而传给后世的。恩格斯主要忙于论  相似文献   

8.
佘树声同志在《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马克思论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本质》一文(以下简称佘文),提出了较新的学术观点,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我对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某些观点不太同意,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佘树声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9.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形成上限问题,本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杜玉亭同志的《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兼论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一文后,第四期又发表了牙含章同志《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的两封来信》。现将杜玉亭同志《就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答牙含章同志》一文发表。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热忱欢迎民族理论战线上的同志和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也来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人文杂志》1986年第6期雷永生同志的文章《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一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已经过时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12.
读了黄(木丹)森同志的答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很受启发。我觉得,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上,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原”和“反映”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不同。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请黄(木丹)森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14.
也谈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兼答王建民同志孟庆仁《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发表了王建民同志《论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文章谈的仍然是《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艾奇逊用人口过剩解释近代...  相似文献   

15.
傅德本 《学术界》2002,(3):132-136
文章对黄楠森教授一篇文章《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的一些具体的哲学观点及其表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8年第3期发表乌杰同志长篇论文《系统辩证论》一文之后,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了评述性文章。嗣后,乌杰同志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专著《系统辩证论》,于1988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修订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王震、薄一波等为该书题了词。至此,系统辩证论这一哲学新理论逐渐受到较为广泛注意,哲学界、科学界并有一些同志开始研究这一理论及相关的许多问题。1992年经有关方面同意,决定创办《系统辩  相似文献   

17.
《人文杂志》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发表刘佑成同志《论分工的起因》一文,对我在《经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的文章提出商榷,我认为有澄清问题、作出答复的必要。 一、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包含可取成份。 我的观点是明确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这个论断包括二层意思,一是说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总的来说是错误的;二是说这一观点包含着可取的成份,不能一概否定。没有想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很热烈。但在很多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哲学界远未取得一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争鸣、讨论。读了公木先生的《论实践唯物主义——完善并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公文”)一文后,我同意文中所言,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际上,“实践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近读田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初期入川作战问题探讨》一文,获益匪浅。因其中对我的《张献忠入川作战不是两次而是五次》(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一文的部分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又觉田文所持论据尚难以服人,故写此文再论并兼以奉答。一,关于张献忠崇祯六年入川作战问题田尚同志认为:“《蜀乱》所谓崇祯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