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抗辨事由是指在民事审判中,被告针对原告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被报道人的同意,基本真实的报道,公正而善意的评论,监督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的权利,遵循正当途径的报道以及被报道人的同意均可构成侵害名誉权诉讼中被告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因目前无法律规定,学界理解不一.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共同的抗辩理由为当事人同意、消息来源权威;不同点是侵害名誉权的抗辩理由还有新闻内容真实、公正评论;侵害隐私权的抗辩理由为正当的舆论监督、符合公共利益、符合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兴趣.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权的行使与公务员名誉权的保护由于价值取向不同经常发生冲突,其协调关键在于以公共利益为标准来界定权利的边界,在新闻侵权责任的认定上确立实际恶意、大体真实、适度容忍三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的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9.
公民、法人在现实社会享有名誉权,在网络空间同样享有名誉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在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方面实行不同的措施。在我国,对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有关名誉权的保护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做的司法解释之中。解决网络名誉侵权纠纷,既要考虑事前预防,又要考虑事后补救,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补救。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的新闻侵权案审判中 ,一些地方的法院采用了“谁报道、谁举证”的“新闻审判原则” ,强化了被告的举证责任 ,减轻甚至免除了原告的举证责任。这实际上违背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基本原则 ,违反了新闻规律 ,不利于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权 ,因此有必要在新闻侵权诉讼中重申贯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名誉权是一种重要的人身权。文章试图通过新近发生的药家鑫案衍生的名誉权纠纷,分析说明名誉权的特征及其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正确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法律在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同时,对侵权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民事权利同样会给予应有的保护。在法治社会,不允许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漠视他人的合法利益,甚至故意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任何人包括受害方都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否则,将会对自己不当的行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新闻侵权案件日益涌现。文章在系统阐述新闻侵权特征、类型基础上,对新闻侵权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并分析了新闻侵权案件中的多项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13.
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法理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实践中侵害名誉权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它同肖像权、荣誉权是区别很大的不同概念.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法理角度来讲,侵害名誉权的四个构成要件为:行为人有违法行为、有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相似文献   

14.
肖像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传媒体制由“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转化,而我国目前的有关肖像权的立法不能解决传媒角色的转换所遇到的问题,新闻侵害肖像权的认定面临着困境。我国的立法、司法应尽快对新闻侵害肖像权的构成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依法维护公民的名誉权 ,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对于侵犯公民名誉权和其它人身权的行为应依法制裁。文章强调 ,在充分保障公民言论权时 ,要尽量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16.
17.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络侵权,特别是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成为可能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不当信息发布者以及ISP的责任从而实现IT中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监督与预防职务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职务犯罪,不仅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步骤,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新闻监督的内涵及其作用、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将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20.
新闻侵权的原因、形式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侵权的常见原因包括:采访不深入;编辑把关不力;以新闻权谋取私利。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报道失实;侮辱、诽谤;不公正评价;揭人隐私。积极应对,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及早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迅速更正失实报道;对失实报道所造成的影响及时向受影响方赔礼道歉;力求与争议对方寻求和解;在必须面对法庭时选择有专业经验的优秀律师出庭支持诉讼;不在本报刊单独发表自己一方的诉讼文书;必要时可在其他媒体上发表自己涉讼的消息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