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企业竞争力。对比中印企业经济可以发现:在企业规模上,中国占绝对优势;在民营企业发展上,印度占绝对优势。中国企业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硬的、可见的建筑物上;而印度企业的增长则由制度基础设施和企业家精神来塑造,经济实力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不易看得见的。虽然印度现在的经济总是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其增长速度却正接近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印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对外贸易额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笔者认为,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印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对外贸易额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笔者认为,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4.
赖国栋 《江海学刊》2013,(1):161-165
历史学有必要理解社会时间的本质。20世纪西方史学中,布罗代尔打破线性时间观,认为历史时间存在三个等级: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其中对历史发展起终极作用的是长时段。这种理解历史的新方法挑战了"科学史学"的时间观,展现了复线的社会时间。透视长时段的问题意识及当时的批评,长时段和短时段辩证的关系,长时段不像学界所批评的那样完全排斥短时段、拒绝叙事;同时表明,微观史家关注短时段和地方性,却从未丧失从微观研究中透视宏观历史和当时政治语境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章清 《学术月刊》2015,(3):8-12
提出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问题,非自今日始,甚至可以说,这实际是近代以来时有浮现的问题。问题之实质,是缘于他者的影响,肇端于晚清所遭逢的三千年来所未有之变局。正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近代中国学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既如此,也有必要将此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发展较为长程的时段加以考量。基于此,则不仅问题之缘起便于把握,同时亦可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云霞 《河北学刊》2005,25(5):186-18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其经济发展所呈现的主要优势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而印度经济发展的优势为: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加强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关注、借鉴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印两国的前50名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国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特点及类型: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要素理解更为透彻,印度企业则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优于中国企业,争创世界一流成为两国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印两国的企业文化都是以团队型文化主导。两国企业需注意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具有悠久、复杂而独特的政治传统,长时段的历史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渊源和特质。3000年、200年、100年三个时间坐标,彰显了中国政治的变与常。“殷周之变”和“周秦之变”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官僚君主制、儒法兼用的政治形态形成并长期延续和发展,这奠定了传统中国政治的底色。19世纪以降,为实现独立、统一、富强、民主和现代国家建构的目标,近代启蒙传统得以融入中国政治体系。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三千年来,中国政治在制度和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演变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但一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政治传统得以长期延续,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逻辑。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根源在于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包制、企业系列制、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主银行制、政府主导为特征的日本现行经济体制,形成“政官财铁三角”,实际上是无责任型资本主义,它抑制了创业与创新,随着日本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束,其弊端凸显,要使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必须动大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印度:关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独立后为了实现赶超战略都选择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种被称为"指令经济"的发展方式有两大缺点:一是受官僚主义控制、由不懂经济规律的政客瞎指挥,使企业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一条腿走路"遏制了私有经济发展,使私人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二十世纪末两国开始了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两国改革能否深入下去,关键在于传统制度能否对现代化作出适应性调整以及两国能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十个滞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改革理论滞后、国企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滞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宏观调控体制滞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克服这些滞后问题,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 ,当今世界一些地区的热点问题 ,绝大多数是由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冲突不断 ,战火连绵 ,国无宁日 ,民不聊生 ,根本谈不上发展经济。民族宗教矛盾的产生 ,一般都有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挑起民族、宗教矛盾 ,然后插手其中 ,甚至借机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以达到控制、分裂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同样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也把“和平演变”的矛头重点指向中国 ,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和遏制…  相似文献   

15.
杨海滨 《学术探索》2013,(12):99-101
在后危机时代,要有效解决中国与印度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两国在技术水平上属于后发国家,在经济体制上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实际背景。由此,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印两国进入经济开放新阶段的条件下,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获得技术的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向主要依靠以自主创新战略为基础的能力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中国的GDP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高速增长举世瞩目。对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争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7.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中的大多数家庭都向教育投资,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两类利益内在利益与外溢利益.前者由接受教育的本人享受,因此投资教育的回报是获得内在利益;而后者则被社会无偿享用了.由于外溢利益具有改善经济运行环境的重大作用,最终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各国政府非常乐于代表社会补贴教育.这种经济学理论上的认识大大促进了各国政府制定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国策,而本文最后一部分的国际比较说明,我国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认识教育的作用,更需要从政策上大力扶持我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关系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瑞 《北方论丛》2007,(2):145-148
正确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中尤其显得突出。城乡矛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通过考察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探讨城乡经济关系和城乡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德两国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而德国在其经合发展政策中所一贯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等 ,正是目前中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德经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 :支持经济与法律的改革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职业培训与再教育 ;保护环境和资源 ,保障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保障与抗击贫困。中德经合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及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