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这个幸福观在新实践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根本着眼点是人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的人不能给人本质以正确的解答,原因在于其没有理解或掌握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实践需要,马克思实际上科学地阐明了人的类本质和具体人的本质问题。对于前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相对动物而言的,对这种本质他特别看重人的劳动方式;对于后者,马克思认为具体人(个人、群体)的本质是相对于具体人而言的,对这种本质他特别看重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其真谛蕴含着马克思基于不同实践需要而对人本质进行的这种双重定位。脱离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理论和方法,就容易导致对人、具体人界定不清,使其对人本质的理解与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产生差异,也无法回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财富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总结和哲学革命的前提,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财富指示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空间。财富的本质实现与劳动的本质实现相一致。财富是人类的直接自然界,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根据,也是社会建筑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想从哲学上把握历史的运动,发现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一致,就不能没有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6.
张守奎 《江汉论坛》2007,7(12):40-43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张健 《船山学刊》2002,(4):99-101
中国古代哲学家考察人的本质是从经验事实出发 ,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入手 ,其基本的思路是 :人不是什么 ,人应是什么 ,最后人为什么这样 (不是某物而应是某物)。总体说来 ,中国哲学认为 ,人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 :人不是“禽” ,但有禽的属性 ;人是社会性的 ,有欲望但应是高尚的 ;人所以如此因为人本身具有性与情两种本性。换言之 ,中国哲学人的本质观的基本特征是 :人是双重化的 ,是人禽、圣凡、性情双重化的人。一、就“人禽双重化”而言 ,中国哲学主要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前提 ,关注的是人的本质的经验性质。“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很…  相似文献   

9.
人的肯定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和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肯定中的根本内容。但是,在人的本质肯定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第一,人的肯定与人的食色之性的矛盾,带来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二,人的肯定与人的身份差别的矛盾,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带来各种社会异己力量,反而走向了对自身的否定;第三,人的肯定与人的实践本质之间的矛盾,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肯定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超过一定的度,最后走向人的肯定的反面。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认识存在着歧义:有的认为是共产主义学说;有的认为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人的自由。人的自觉活动是由自由派生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忽视了人、人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位置,铸成不少错误。“以人为本”的提出向回归马克思主义迈出了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