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在的户籍登记中,已将籍贯与出生地分离,所以,我也名正言顺地成了道地北京人。除去“文革”中间的插队七年,我的日常生活一直与北京息息相关。如此长久的人生经验,并不意味着我对北京的都市文化享有更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2.
女儿在北京上大学,暑假想找个实习单位,而且就想找在北京的.她知道我们很难帮上忙,就说:"我自己想办法吧."2010年7月,她从北京回到武汉,我问实习的事有着落吗?她说:"我在网上跟人说过了,请他们帮我找一找,他们说如果找到了,会及时通知我."  相似文献   

3.
文化即表述     
我还是按照设计的程序讲.对话之前先陈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讲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是"好莱坞"的电影生产.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由电视转播之后,引起中国观众的不少联想和议论.其中之一便是将它拿来与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比较,思考彼此在文化表述上的同和异.我觉得可以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做伦敦开幕式的"前文本",就是说后者的创作团体多半会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作一种对照,要么由此超越,要么与之对比.这两个影响全球媒体的"表述事件"跟我们今天的对话主题紧密关联.从文学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北京和伦敦的开闭幕式乃至整个奥运会的运作和转播本身,都可以视为族群、国家及世界性的文化表述.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此起彼伏的表述看似无关,实质是相互呼应,构成了整体性的全球话语,需要看到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方可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4.
我这人争强好胜,无论做什么总是想赢.我同样强烈需要赢得每一场与女友的争论,并常常将闲聊变成火药味十足的竞争.后来,女友无法忍受而离开了我.我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生活并不永远是竞技场. 孙皓 太爱竞争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以及和他人的关系.事情,首先想的是"我要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军人.和众多军人家庭一样,我的小家一直安在我父母那个并不宽敞的大家中.我离家千里,妻早出晚归,带小孩"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已退休的父母身上.7年来,在父母精心的培育下,我儿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此,我把父亲教育孙子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也借以表达我对父亲的深深敬意.  相似文献   

6.
相形于起步较早、成果丰硕的"上海学",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北京"尚未被学界予以"问题化",系统研究付之阙如.对于日本而言,中日战争的爆发使上海作为"资本主义最前线"的意义随之消散,北京继之而起,成为"东亚建设的基地".这一身份与中华故都、文化古都的本土身份相叠加,成就了北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意义;相应地,日本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文学表达也呈现出多维交杂的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日本文学"北京学"可借鉴"上海学"的经验,但更应立足于具体问题,在材料、视野与方法上作出更大程度的开拓和超越.对于本应成为日本文学研究之主力的中国日语学者而言,如何发挥自身双边语言文化优势,扬长避短,在中日之间确立自身的学术坐标,是亟待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杨耕 《学术研究》2008,(4):16-24
我之所以如此"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哲学"博学",无所不知.实际上,"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赫拉克利特语),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8.
作者的话: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我在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学,与学生相处甚好,每回谈及北大与台大的联系与区别,感慨良多.2003年12月10日,利用赴台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我再次来到熟悉的台大校园,为本科生做题为"文学的北京"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9.
何勤 《兰州学刊》2013,(3):103-111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建立了科学、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量化评分标准基础上,采用极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245家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一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状况并不乐观,总体判断为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劳动关系运行较不规范,局部问题十分突出,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重。二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在企业性质、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属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性。三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与行业环境存在弱相关性。四是对245家中小企业各三级指标的得分均值分析发现,"民主参与中的劳方组织建设"、"企业绩效"、"员工权益实现"、"员工发展"四个方面得分较低,成为影响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状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现状评价基础上提出改善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在写了<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2004年4月发表于<温故><同舟共进>)之后不久,又与从加拿大来北京探亲的康氏世交张沧江教授重逢.2004年3月21日我去宾馆看望他,话题自然是康同璧母女故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两个板块"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迷失路径,进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再进到"权威体系"走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出现,是因为离开马克思文献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马克思学"的研究开始使我们考虑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再读《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希望它能启发我们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2.
进入这个拥有27人的单位工作了近5年的我,发现其中有3位同事仿佛从没遭受繁重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影响,总是时刻保持精神饱满,生活愉快,身心健康,与为工作为生活所累而精神萎靡、面容憔悴的同事对比鲜明.他们分别是老张、老李和老周.同事称呼他们时虽在前面加个"老"字,其实他们并不老,均四十来岁,这只是昵称而已.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影响着我,引起了我对他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互动是由互动的双方各自以"我"为一方与对方的"我"进行的.由于"我"可看成是由"心我"和"口我"组成,为了探究到底是哪一个"我"在参与社会互动,首先需要对"我"进行研究,然后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视角探讨"心我"和"口我"何以一致或不一致,进而研究个性、道德、文化以及法制等因素对"心我"和"口我"的影响,最后就互动中"口我"与"心我"一致或不一致的正负效应及其规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5.
厦大礼聘谢泳先生前往执教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一片叫好之声.尽管在第一时间我就向谢泳先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但正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对此大好消息,我却总是有一点或许并不多余的担忧.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2,(1):25
在儿童康复诊室里,小王妈妈将其8个月大的宝宝的小腿露出来给我看,并问道:"医生,我家乐乐双腿总是并不拢,是不是罗圈腿?"我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双腿并不拢是正常的,以后还要塑形,别担心。"听我这样说,她还是一脸不相信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黔中王门"要真正在王门后学中取得一席之地,关键问题在于思想义理的深入研究.重要代表人物李渭,其学以"仁体"为主旨,而"毋意"功夫论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仁体"本体.同时,"毋意"论为建构与"仁体"相一致的"先行"道德实践方法论奠定了基础.李渭与同时代王门后学学者相比论学并不落伍,哲理思考并不逊色,其学说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七点要求,标志着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回顾京津冀地区1976年至2014年间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利用相关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效果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未处理好北京与首都、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的关系是导致京津冀地区无法真正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关键原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推动未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偶然在北京一个小书店发现了一本书,它时髦的书名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本书名为<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封面上还写着"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的字样,作者是周叶中、戴激涛,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和主义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较热门的话题,此书应该是国内作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共和主义的专著.然而,令我吃惊的是,这一"名家经典"竟然大量抄袭了我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研究的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阅读和研究诗歌,自有文字的典籍始,就有零零散散的记录.但站在又一个千年之交的时间高地上回顾几千年的诗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开始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就其大端而言主要有一、诗歌起源问题至今含糊其词.二、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中国诗歌通史.三、在研究诗史与诗学的方向、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沉潜考索"与"高明独断"的功夫还不够.这些工作只有期待21世纪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