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极权政治体制模式下,宗教与政治从总体趋向来看是合流的.就政治伦理而言,宗教往往站在王道政治的立场,维系着极权社会的政治秩序.宗教政治伦理主要指向臣民,但是对居于世俗权力之巅的君王,同样提出了相应的政治伦理规范.两宋道教明确提出了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并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这一具有鲜明道教特色的方式作为君王政治伦理之控制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世俗的君王政权的神圣性,也显示了道教这一"神圣意识形态"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2.
道教特有的“百药”、“百病”理论,独具特色地就善恶报应观以及戒律制度的执行提出了详尽的阐述,实为道教借医家之名与世俗伦理共同塑造的生命性理、玄理,同时也是事理与情理.其中宗教意识所凝结成的宗教神话,借助独特的思辨特征、叙述方式,从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建立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之学,是对道教生命伦理的鲜明阐释,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呼应道教“贵生”理念.这一思想对今天倡导的建立美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吾淳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5期撰文指出 ,中国宗教不像犹太教或基督教 ,其与伦理没有实现充分统一 ,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有这样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 ,中国宗教未经伦理革命 ,这使得中国宗教就其本意来说不可能以伦理的面貌出现 ,同时 ,未经中断的原始宗教品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并对后来的宗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 ,在中国社会 ,世俗生活承担着主要的伦理责任 ;第三 ,在佛教与道教中 ,普遍有一种与伦理相疏离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与其所具有的知识化特征或倾向密切相关 ;第四 ,中国宗教又有着十分强烈的功利主义品质 ,功…  相似文献   

4.
在《神圣与世俗》中,伊利亚德认为,神圣作为宗教的本质,通过显圣物而到场,显圣物既是神圣,又是世俗的。神圣如何显现,体现了它与世俗之间关系的张弛。神话对神圣开端的显现,显示出了神圣与世俗最初的水乳交融。而《神仙传》作为道教史上第一部以信仰为奠基的神仙传记,在它那里,随着人性中神性的开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交织显得若即若离。世俗地位的上扬,极大地影响了神仙在《神仙传》中,神仙如何绽放出自身来达到对神圣的显现——人对生的追求以及伴随生而来的力的诉求上。神仙通过对生命长久的持守而召唤神圣的降临,更加浓墨了神圣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冯兵 《殷都学刊》2007,(4):145-148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糅合了儒、墨、道等学派的民本观念。具体表现为:广开言路的朴素民主观念;君、臣、民三相须;平均主义的物质分配原则;重德轻刑;客观对待民众饮食、男女之事,提高妇女地位;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对《太平经》一类道教经典现代价值的抉发,不仅可赋予道教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太平经》的民本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真正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念等均有着一定的伦理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7.
周波 《南方论刊》2007,(8):88-89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在对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劝戒中渗透着诸多和谐的理念,它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汉末,道教的世俗教祖张道陵选择了当时三峡巴人生活的腹心地带创生道教,使道教宿命式地与巴巫结下了不解之缘,巴人的诸多巫术操作模式及鬼灵观念都对道教起到了一种潜在的建构作用,在符箓派与丹鼎派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传统伦理当中包含经典伦理与世俗伦理两套伦理系统,而目前的传统伦理教育则主要是经典伦理教育,忽视了世俗伦理教育。在古代,经典伦理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上,人们主要受到世俗伦理的影响,所以,世俗伦理反映了当时真实的道德状况。经典伦理之所以不能在社会中广泛流行,是由于其理想主义的特征导致它脱离了人生与社会的实际。正是由于世俗伦理在传统伦理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传统伦理教育必要对它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于《太平经》成书的情况关于《太平经》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先有本文若干卷,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合校前言》)这是王明同志的说法。一种认为并无本文若干卷,“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69页)这是卿希泰同志的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一)都认为《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二)有一个广泛存在的民间道教或原始道教;(三)有逐渐增多的或众多的崇道者或道教徒造作道书,《太平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或扩增而成的;(四)由于作者不一,因此内容庞杂,容纳了对立阶级的思想。这两种说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求助鬼神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求助鬼神观刍议□朱越利在古代中国,民间(民众、世俗)佛教和民间(民众、世俗)道教,与民间信仰几乎难以区分。许多佛教徒和道教徒也相信术数。还有很多人自称什么宗教都不信,却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相信术数。由此推断,具有民间信仰和相信术数的人数,比正...  相似文献   

12.
从哲理、伦理、心理、生理、物理这五个层次看,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是最接近科学和技术的;以发明火药为例,道教的“试验模式”对科学是有贡献的;《道藏》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直接“缘起”;道教的“修炼模式”对发展教育模式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3.
新疆汉传佛教虽然继承了佛教文化传统,但是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佛教壁画、建筑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佛教信众"皈依"率较高,但活动场所少;佛教文化影响处于上升态势。新疆本土道教虽具有内地道教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受到新疆从古至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疆本土道教呈现出新的特质与品格。新疆本土道教鼓励信众追求死后神界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新疆本土道教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伦理精神,要求在现实利益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完善;新疆本土道教要求信徒采用祈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新疆本土道教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更多地注重民间和世俗家庭的教导,其布道范围倾向于知识水平较低的阶层。  相似文献   

14.
道官是古代政权为管理道教所设的一种特殊官职,而道官制度是古代政权在道教管理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实现政权对道教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政教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唐代的道官制度继承前朝,在道教管理实践上趋向成熟,同时在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趋势下,政府不断加强对道教的宏观管理,道官也逐渐沦为世俗政权的卑微附庸和御用工具,日益呈现世俗化和官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吴超 《船山学刊》2012,(4):75-79
潘来晚年究心《周易》之学,此学虽师承于顾炎武,然其治《易》之路径与模式则殊不同归。潘氏《易》学除讲求修己治身之实用性以外,尚包含世俗教化、伦理规范等“资治”内涵。这种新型《易》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潘耒在清代《易》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1812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选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拉开了中国道教经籍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序幕。1868年,《道德经》首个英文译本诞生,1881年,首个《南华真经》英译本出版,19世纪英语世界译介道教经籍近20种,涌现出湛约翰、巴尔福、理雅各、翟理斯、卡鲁斯等一批享誉世界的道教经籍译介名家。到19世纪末,英国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道教经籍译介与传播的又一重镇。本文系统梳理中国道教经籍在19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7.
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道教总的特征是"圣"与"俗"的界限混融,宗教形态与社会生活更为深入、细致地融合.宋元道士与世俗之人的差别并非像通常所说的"神圣"与"世俗"那样泾渭分明,一些道教中的重要人物甚至不是道士,道教教门教派自己并无明确的宗教组织意识,也不是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之外建造一个超越的世界.教理教义不再强调作为一种独立宗教的特殊的思想内质,而是立足于整体的社会文化思潮,在与其他思想的融合与渗透中建立自己的教理教义,也不似前代道教那样有意彰显宗教的神秘性和无限性,而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建立符合现实世界认识方式和思维逻辑的理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体现着道教的理身理国、陶铸民彝、推行教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8.
《阅微草堂笔记》对于儒释道三教的态度 ,总的来说比较宽容 ,作者对各教中符合传统道德伦理的内容表示肯定 ,批评了与此不相适应或有所抵牾的内容 ,作者看重的是宗教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 ,因此奉儒教为至尊 ,以佛教和道教为其补充 ,但决不排斥和贬低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19.
道家贵真重诚,主张质朴自然,与道合真,抱道推诚,精诚感天;早期道教经典《大平经》、《老子想尔注》等,在继承道家诚信观念的基础上,主张专精凝神,至诚感天,提倡诚信为善,积善成仙,并以诚信思想作为教诫教规,教育信徒“诚信不欺诈”,教化下层民众诚信为本、诸善奉行。道家道教诚信观对中国民间伦理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租界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民间生活伦理 儒家世俗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课题。所谓世俗伦理或称民间伦理,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心理约束力的伦理观念。触发这一讨论契机的是对韦伯关于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论的再思考。但是,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实际进程来看,仅以韦伯的方法来讨论中国的民间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