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掀起了风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变革并树立智慧教育观、智慧教学观和智慧学习观。人工智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空间一体化、大规模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增强实效性、提升获得感、实现“三全”育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困难和引发法律与伦理危机等挑战。为实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智慧校园、树立数据思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  相似文献   

2.
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育人功能决定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是新时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大庆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凝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增强时代使命感和提升遵循科学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驻庆高校享有得天独厚的大庆精神育人资源,通过明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思政实践以实现大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生态遭遇信息化挑战,关怀动机呈现人文精神失落风险,关怀实践遭遇情感信任危机。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以技术控制论、人性向善论、和谐技术观为其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论向度,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应扭转人机对立的理念,向人机协同转变,以打开人工智能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延伸的触角;人工智能也应向人文智能演变,从源头上贯彻和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深入挖掘和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依托大数据、强算力、深度学习这三大彰显人工智能优势的基石,实现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智能性的人文关怀目标。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科学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挖掘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教育在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科之间的审美融合,推动艺术与思想的碰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坐标,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锤炼担当精神、磨砺坚毅品格、厚植人民情怀;从理论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内容上具有耦合性,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向性,在育人优势上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维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等方面着手,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选择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形式,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将一批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向同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内涵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价值在本文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价值形态,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的价值形态。风险社会中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谐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培育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态人"以及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回应风险社会的挑战,防止生态风险的全面到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转变,以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孝悌忠恕”、“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智慧思想,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巨大的传承价值,是积极推动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不竭动力.文章从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以文教孝”、“上行下效”、“知行合一”、“长善救失”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中,探讨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旨在弘扬儒家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需要对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进行研究.基于大数据自身优势、科学预测功能和益于发挥"课程思政"协同效应三方面论证两者融合的可行性,融入过程中需要遵循人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活动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机制和综合平台,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成就,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揭示了深刻的历史规律,是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育人资源。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恢弘篇章和重大成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为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和深厚精神滋养。以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为重要育人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应从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中国精神、弘扬志愿精神等方面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能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2.
网红文化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青年是网红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红文化形塑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基于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之上的网红文化影响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短缺、价值认同解构、话语权削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担当模糊等问题的出现。对此,必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背景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红话语形态,赋予网红文化主流价值导向,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表达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智能手机具有交往流动化、参与普适化、表达个体化、形式多样化等传播特征,为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陷入技术驯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传播异化等困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博弈为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充分利用好智能手机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福利和优势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前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大众化和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泰山“挑山工”精神发源于泰山,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的精神特质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其寓于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中,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流派大体上可分为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它们在历史上与知识产权法各自存在相应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以符号化的知识表征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点,客观上为知识产权法统一本质的概括提供了新的理论,并可以进行知识产权法专家系统的建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和学习过程为主要特点,与知识产权法具有共同的"鼓励学习"宗旨,又在专利客体、创造性审查、创新本质界定和法律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与互联网联系更加密切的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强调智能行为是适应周围环境的进化行为,其契合了网络时代知识产权立法一定程度的"行为规制"转向,也对相关主体的权利博弈、保护对象的进化升级、智能交互行为的法律规制等带来了挑战.不同流派的人工智能既是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又是其完善工具,它们应当彼此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工作领域面临着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极大挑战.不仅一些以往一直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且随着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各项能力还会得到提升,其在理论上能够替代未来出现的各种新工作.由于技术和工作都是关系到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重新思考人类发明和改进技术的初始目的 来找到智能时代人类的工作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人类在智能时代所从事的必定是能够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软工作",尤其是打破了劳动与休闲严格区分的、具有社会性的、能促进人机关系和谐发展的数字劳动.我们需要做的是:转变工作观念、重构工作方式并开辟新的"软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推送系统的盛行使人们在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只接受愉悦自我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与学生因不同的信息偏好分属不同的信息茧房,师生共同关注的信息公共领域越来越窄,彼此陷入"你的世界我不懂"的认知困境,从而导致了思政课在教育内容、叙事方式、教育空间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供需错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走出茧房危机,需要以人为本,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并互动交往、合作共享,才能构建出同频共振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应用,驱使新闻传播教育发生了实践转向,调整了教育目标,创新了教学方式,并对教学场景进行了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继续深入,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应改变教育理念,从实用性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向智能化思维引领下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型,培养兼具功能性和可迁移性的新闻智慧人才,并契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性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包括数据赋能、场景赋能和个体赋能三个方面:通过数据赋能增强数据思维应用能力,通过场景赋能构建“具身化”虚拟教学情景,通过个体赋能定制“千人千面”个性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