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不动产善意取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司法实践中 ,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从维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保障不动产交易的安全与便捷、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完善善意取得制度四方面考虑 ,不动产也有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作为一种立法实践 ,不动产善意取得应符合五个要件 ,即 :存在依赖客体、转让人须为无处分权人、受让人通过法律上的交易行为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受让人已经取得不动产的权利登记、受让人须善意。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物权变更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变化。  相似文献   

2.
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因各国对登记效力规定不一而不同。但从人的互相尊重、交易安全及第三人的利益保护角度来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其他法律制度所无法替代的。在我国民法典起草中,应以登记公示推定力与公信力为基础,构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从而完善我国的交易安全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不动产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动产登记立法模式的不完善,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立法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在物权立法中应当统一登记机关、统一登记的效力、登记前引入公证程序及设立预告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忽略了占有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地位,既不符合现实不动产交易的需求,也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矛盾与冲突,给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带来困扰。物权公示与物权变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属性完全不同;交付占有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符合安全、效率、公平的价值;从相关立法规范考察,我国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外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都赋予了交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物权法应明确交付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果,交付要件主义加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产权是界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利益边界的行为规则。明确界定的产权可以促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否定财产占有关系为追求的公有制经济,在其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利用产权的方式来保护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现行公有制经济的缺点是其内部契约中有关财产运营的权利没有清晰界定,需要从调整内部组织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两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现行商标立法中注册原则的确立导致了法律对在先使用者利益忽视的不公平状态。文章将"劳动理论"作为"使用是商标专用权取得的正当性基础"的理论支撑,对商标制度分别选择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在实践中的利弊进行了充分比较,提出商标立法应当体现注册者和在先使用者之间、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理的利益均衡,并具体设计了更能体现在先使用者利益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现行空警制度仍存在的空警执法权比较模糊、空警与安全员在航空器中职责界定不清、空警队伍存在公司化倾向等缺陷,探讨了我国空警体制的完善主题。认为:为了使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健康发展,有必要从理顺民航公安部门上下级所属关系及民航公安部门与地方公安部门之间关系、明确界定空警与安全员在航空器中的职责、理顺空地公安机关的关系三个方面以立法的方式对现行空警体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空警体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现行空警制度仍存在的空警执法权比较模糊、空警与安全员在航空器中职责界定不清、空警队伍存在公司化倾向等缺陷,探讨了我国空警体制的完善主题。认为:为了使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健康发展,有必要从理顺民航公安部门上下级所属关系及民航公安部门与地方公安部门之间关系、明确界定空警与安全员在航空器中的职责、理顺空地公安机关的关系三个方面以立法的方式对现行空警体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实现,不仅需要立法界定内涵,还需要行政认定与司法审查。为了破解对行政主体赋权与限权的"两难"困境,应将公共利益判断这一价值性问题转化为行政控权之程序性问题。鉴于现行法律之障碍,在不动产征收中引入公益目的之司法审查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论与商标权有关的在先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商标权有关的在先权利包括知识产权和姓名权、肖像权之类的人身权利,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当采用何种规则进行解决,各国均有不同的立法实例。本文从阐述在先权利的特征入手,对在先权利的概念和范围作出界定,并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中对在先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依托我国的《商标法》规定,对现有在先权利保护制度作出评价,并提出建...  相似文献   

11.
与商标权有关的在先权利包括知识产权和姓名权、肖像权之类的人身权利,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当采用何种规则进行解决,各国均有不同的立法实例。本文从阐述在先权利的特征入手,对在先权利的概念和范围作出界定,并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中对在先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依托我国的《商标法》规定,对现有在先权利保护制度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权在本质上属于私权的另一种表达。当代法律结构中公法与私法的交汇与融合,以及公权介入私权领域对私权顺利行使所具有的促进作用等,成为私法中公权规范引入的基本依据和制度基础。在现行民法典中公权规范主要体现在宪法目标条款的引入,国家及专门机关对平等民事主体民事权益的保护和合法限制等方面。由于民法典自身私法属性的制约以及公权介入的目的在于增进私权的实现,民法典中公权的介入存在必要的限度。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理顺民法典中私权与公权的内在关系,消除两者的内在冲突和矛盾,需要在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规范互动的层面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不动产评估是不动产强制拍卖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执行实务中不动产评估的主要问题是评估结果严重失实,影响了强制拍卖的效果,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从评估机构的角度看,这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提高评估报告质量、减少评估结果严重失实的情形,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域外立法例,我国应在立法层面重新定位执行中评估价的性质,理顺评估价与市场价的关系;同时,围绕不动产评估中评估机构、法院和当事人三方主体,构建起三方主体在评估过程中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的法律规范体系,如实行评估费按件计算规则、强化评估机构勤勉义务、确立评估机构责任机制、强化当事人和法院的配合义务以及加强对评估机构的外部监督等。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第三部门构建有效的和长效的合作关系的基本前提是理顺二者之间的三重关系,即利益关系、职能关系和责任关系.理顺利益关系,关键在于建立起共同的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旨趣和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利益让与;理顺职能关系,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各自的行为边界和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理顺责任关系,关键在于确立责任本位观和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理顺三重关系,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第三部门的无缝隙对接合作,共同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登记者强调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有质的区别,两者应当分别立法.后者主张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制度表现就是不动产善意取得,两者可以合并立法.我国<物权法>构建了一体化的善意取得制度,把未登记的不动产和登记的动产都纳入了保护的范围,节省了立法资源,维护了法律逻辑的统一.不动产善意取得与动产善意取得在涉及的法律关系、对善意的判断和原权利人归责性认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不动产善意取得仍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登记是各国物权立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我国的物权法对于物权变动公示方法之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保持了现行有关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从不动产登记的概念、性质出发,介绍了我国物权法关于此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原因,不动产登记机关登记错误时有发生。如何实现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责任机制最优化,直接关系到相关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救济。从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性质、归责基础、归责原则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物权法相关规定,认为登记机关因错误登记应承担的是行政责任,采取过错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推断其发展脉络,认为其必将从过错原则转为无过错原则,从而最大化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商标在先使用是否成立商标侵权抗辩的不同判决意见的梳理,以比较法的视角分析了以商标先用权制度解决商标在先使用人与商标注册人利益冲突的思路。我国现行立法基本上符合商标先用权的思路,规定了对服务商标、未注册驰名商标和已经使用且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先使用的保护。在《商标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借鉴经验,规定商标先用权,完善对商标在先使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登记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形式登记主义相比,实质登记主义更有助于发挥不动产登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应当确认不动产登记的司法性;相应地,不动产登记应当由特定司法机关统一承担;确立完善而全面的不动产登记种类,以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第三人对物权公示的信赖、平衡善意第三人与原权利人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行政诉讼中善意取得制度如何影响法院撤销违法的不动产登记在实践层面存在分歧。通过对法院裁判思路和法律相关规范的分析,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可以产生阻却撤销违法不动产登记的效果,而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可引入抵押权追及效力以保障权利实现,《民法典》对抵押物转让规则的重塑为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