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纳入了GDP、人均GDP、距离、共同语言和文化、共同边界、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贸易限制指数等变量对俄罗斯、中国和中亚五国2000~2007年相互间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促进或阻碍中亚地区双边贸易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用贸易潜力分析方法分析中俄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流量,以规范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现状,总结出我国与中亚贸易不足的原因并确认了中俄在中亚经济中的地位和中亚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两岸贸易结构与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台湾地区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重新执政后的国民党采取更为积极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从"三通"枷锁的解除到ECFA的签署,一系列经贸合作制度化进程得以推进。本文比较了政党轮替后两岸经贸政策的主要变化,从贸易额变动和产业类别变化两方面回顾梳理了政策影响下两岸贸易结构的演化过程,总结了两岸贸易发展近年来的新趋势,并对今后两岸经贸来往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2014年APEC轮值主席国,中国强调要在今年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进程,这使FTAAP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当前背景下启动FTAAP,从全球层面看是为了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自由化进程以应对更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地区层面看是为了整合内部自由贸易区以增强APEC发展动力;从FTAAP自身看则是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建立FTAAP提供了可能。对中国来说,启动FTAAP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彰显了中国对APEC一体化进程的引领作用;二是释放了欲加强中美合作的信号;三是凸显了中国区域贸易合作政策思路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论述中亚共同体从中亚联盟到中亚经济共同体、再到中亚合作组织的转变过程。同时,在地区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主权让渡、合作意愿等方面分析中亚共同体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中亚国家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体化机制而采取的措施。通过增强各国间的相互信任,培育地区认同感;抓好制度建设,完善法律基础;充分发掘各国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创新一体化的路径等途径,建构中亚共同体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探讨解决中亚一体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2000 ~ 2009年中亚五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引入了中亚贸易特有的共同边界、共同语言,中亚各国参加的经济合作组织变量,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变量.试图测算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亚贸易的影响.评估贸易便利化所包含的基础设施、海关效率和物流发展水平等不同指标对中亚贸易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统计结果为促进中国中亚双边贸易便利化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6.
福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闽台经贸是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商投资形成闽台产业对接,带动闽台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互动,成为促进闽台贸易、提升福建出口产品结构与外贸结构的重要支撑点。福建也是大陆地区对台直接贸易的主要口岸。对闽台贸易粗浅的实证分析,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台商投资对福建外贸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中亚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 5个方面 :中亚五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亚五国与独联体的关系、中亚五国对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亚五国对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中亚五国对中国的经贸关系等 ,分析了中亚五国独立 10年来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中亚五国经过 10年经济转轨 ,在对外经济贸易当中逐渐获得利益。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大。中亚五国都重视对中国的贸易。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法律发展领域,法的基本层次大致包括国内法、区域法和国际法三个方面,中国与中亚经贸法律关系的构建,既有赖于内部法律完善,又奠基于外部法律协调。而与中亚法律问题有关的环境,是指该地区发展法律关系的社会背景与主客观要件,包括国际环境、周边环境与国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法律环境。从宏观看,考察环境要素,目的在于揭示中亚法律发展时代特征,预测中亚法律发展未来趋向,形成我国合理科学的涉外法律体系模式。就微观言,分析中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优惠政策和法制状况,有利于知彼知己,求同存异,为从事…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由于东亚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组织,所以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不能够解释其内部贸易的扩张.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为解释东亚非制度性的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依据,而外部需求的增加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最终动力.本文以1995-2006年中国从东亚各国/地区的进口贸易为考察对象,将生产非一体化指数(VDI)代替垂直专业化指数,用美国来自东亚各国/地区进口份额的变化代表外部需求,采用联合国统计司的BEC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来自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外部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缔结FTA的高潮,区域贸易一体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一直停滞不前.FTA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FTA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在中亚掀起了新一轮的角逐。本文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亚太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国应与中亚国家加强安全上的制度合作,增加能源基础上的经贸合作,并注重协调与其它大国在中亚地区关系的中亚地缘战略构想,分析了这一战略构想在实施的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虽然受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国家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但总体发展比较乐观。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十分突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途经的重要地区。中亚地区民族和宗教等利益错综复杂,对我国开展对中亚地区对外合作、扩大投资和各领域合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亚地区近年来经济形势出发,综合分析其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影响,对我国今后开展对中亚地区合作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的中亚局势变化之大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文章认为有以下因素可以对这种变革作出一定解释:全球性民主化浪潮冲击下的中亚政治冲突的实践、中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多边主义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文明冲突与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4.
乌兹别克斯坦既是中亚地区大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自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致力融入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建设。2016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首任总统卡里莫夫去世,同年12月,新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上台执政。米氏新政将发展与邻国关系和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视为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和经济工作优先方向,并致力于打造本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相较于卡里莫夫时期“重双边”的经济合作路线,米氏新政强调“重周边”的区域一体化战略,着重与包括大国在内的乌兹别克斯坦周边国家发展区域一体化合作,同时,乌兹别克斯坦一体化合作模式也由原先“领导国”之争向“合作伙伴”转变。乌兹别克斯坦一体化战略对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更将推动“一带一路”在内的广泛国际合作倡议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30年,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作为深处中国内陆地区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外向型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在全面考察了成都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并提出突出产业链招商、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快内外贸易一体化、加强利用外资等若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府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郑汕  刘利勤 《学术探索》2006,(1):100-102
中华民族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建立了唇齿相依的民族情感,为今后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要维系和提升这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必须以新的战略视角把握宗教因素的影响;构建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推动东亚经济的区域整合;科学定位南亚各国关系,推动中印关系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进而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整体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亚区域走向经济一体化有其客观必然性 :是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IT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为其奠定了客观基础。该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是多重矛盾并存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各国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落差 ;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特点严重制约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供选择的形式有 :东盟型的自由贸易区、北美型的自由贸易区、铁路和能源一体化联营、东亚地中海自由贸易圈、经济增长三角以及欧盟模式、APEC模式、雁行模式等。今后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9·11"后,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及对中亚地区恐怖分子的打击、威慑,使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被大大遏制,通过经济援助及经济合作、军事援助及军事合作一步步控制中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诱使各国接受自己提出的附加条件,将其纳入西方的政治、经济轨道.至于推行"民主化运动"则引发中亚各国政局的动荡,对地区安全造成现实和潜在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更深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却面临着一系列阻碍或困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中国有条件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区域货币政策的"驻锚"。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解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将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汇率合作逐步实现"亚洲化",摆脱目前面临的汇率困境,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