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齐国文字中的“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虽然B_1所从“(?)”旁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但是B_2、B_3和A所从“(?)”旁的上部却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它们同时代的齐国文字“者”的上部差别更大,大家不妨将它们跟子仲姜鎛的“都”字和叔弓鎛的“堵”字所从“者”旁,以及子禾子釜、印文、陶文等的“者”字比较一下。所以我们说旧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是靠不住的。此外,“(?)”字还有“光”、“先”、“儿”、“耑”、“徵”等不同释法,都跟字形差别较大,在此就不一一辨析了。  相似文献   

2.
王畅 《南都学坛》1999,19(2):30-34
《曹玺传》中记述曹玺“著籍襄平”,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据此有人认为曹雪芹祖籍即襄平,也就是今辽阳。但据史书记载,襄平、辽阳在西汉时是同属于一个郡的两个县,东汉时已不属于同一个郡管,但仍是两个县名。北魏时襄平之名仍存,而辽阳之名已废。从晋朝到北魏时,襄平已由原来的县名演变成州或治所名,而辽阳在辽代才重新建置,而此时辽阳与汉时辽阳辖区已不同。襄平之名是北齐时废的。从襄平的历史沿革来看古襄平应指今之中固、铁岭、新民、抚顺、沈阳、锦州、辽阳、唐山、丰润等地,故那种把曹雪芹的祖籍说成是辽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沅水五溪地区,近世以为广大到整个沅水中、上游,并将今上游之巫水、渠水视为古五溪之中的雄溪、■溪。据《后汉书》、《水经注》及方志等资料考证,古五溪地域恐只限于沅水中游西部一带:雄溪、■溪应是今沅陵境内的大晏溪和明溪。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对“三吴”的考证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从吴兴、吴郡、会稽说 ,吴郡、吴兴、丹阳说与苏州、湖州、润州说 ;以及以苏州、湖州、常州等为“吴中”说等进行辨解 ,判其得失。“吴”地的出现 ,从文物上见之于商器铭文。新发现的两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西吴” ,可以确定以湖州、常州为三吴之“吴中”中轴线。从新发现的“西洲”、“三洲”地望进行考证 ,又明确了这一横轴线是江宁———太湖西岸这一地区 ,即古代中江、秦淮溧水干流之地 ,为江东、南洲、洞庭文化区块 ,亦即上古所谓蛮夷之声的东音 (东阳音 )、南音地带 ,而六朝吴声西曲即其余音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寓居“河内山阳”地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刘伶、王戎寓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但山阳地望所在却存在分歧。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我们认为河内山阳地望应在今河南焦作、修武一带,辉县山阳应为竹林七贤的游历之地。金元时期的山阳与魏晋时期的山阳不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6.
溪州铜柱铭文中“陇西县”地望小考陈廷亮湘西溪州钢柱铭文中在溪州土家族一方首领彭士愁名前冠有一长串封号,其中有“陇酉县开国男”之爵号。后人在注释铭文时几乎众口一辞,皆以为铭文中的“陇西县”即是今日甘肃之陇西县①。其实不然,铭文中“陇西县”应是溪州之地,...  相似文献   

7.
《国策》之用语,迄今未得其训者尤多。《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彼(秦)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正于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政也。’以备参考。”在王先生以前的注释家如宋代姚宏、元之吴师道等均知“此句亦难通”而阙如。昔者余每教于此,亦从前人而阙如。然窃思古人之立言当有所指,故观汉前史籍时时留心,稍有所悟,知“过而遂正于天下”一语不曾有误,其难解者唯“过”“遂”“正”三词耳,今试释之。  相似文献   

8.
南宋诗人尤袤,号梁溪居士,又曾号遂初,而非"遂初居士".通过对尤袤诗文内容的分析,本文认为尤袤很早即有隐逸之意,与其同时的杨万里、陆游的诗歌也从侧面映证了这点;本文经过细致考辨,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尤袤至迟在淳熙十五年十二月已号为遂初,时年62岁.  相似文献   

9.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10.
“京师”本为公刘所居豳地之专名,周初之诗《诗经·大雅·公刘》及西周末期的《多友鼎》《克钟》等金文资料可以为证。及至西周末年,天子所居之宗周镐京始有京师之称,其说始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春秋时曹国之诗《下泉》及晋国铜器《晋公?》铭文可为佐证。东迁以后,作为天子所居的东都洛邑始亦有京师之称,春秋初期的《晋姜鼎》及《春秋》经、传可为明证;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简文两处提及“京师”,学界对其具体地望多有歧说。由两周之际政治形势观之,犬戎寇周后,豳、岐等地处于犬戎控制之下,尚未东迁的周平王要得到东方诸侯拥戴,必须与杀幽王而灭宗周的犬戎势力进行切割,宗周镐京虽经犬戎寇扰损毁,却是最具政权合法性的地方,是以简文“立之于京师”的京师自当指宗周镐京;其后,晋文侯杀携惠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并与郑、卫、秦等出师卫护周平王东迁以定一统,因其有功而受周王赐命,始得以外诸侯身份参与东迁后王朝政事,与郑武公分政周室,此即简文所说“晋人焉始启于京师”而“郑武公亦政东方之诸侯”,此处之“京师”即指东迁后周王室所在的洛邑而言。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12.
扬越地望考     
扬越,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一个庞大的古越族支系。对于扬越的地域,至今尚缺乏系统的论述。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扬越指居住在扬州、汉水之南的古越族,其主要依据是高诱对《吕氏春秋》一段记载的注释,为了判别这种流行说法的正误,有必要对高注重新辨识。《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笔者按:一作“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扬、汉之南”。高注  相似文献   

13.
“夺胎换骨”多被看作黄庭坚的重要诗论。惠洪《冷斋夜话》称:“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改换词句来表达别人的诗意,或者将别人的诗意加以形容、发挥,这种“夺胎换骨”,如果作为学诗的启蒙方法,谁还有什么异议呢?如果在创作中偶尔采用,想也无伤大体。但是,将它当作黄庭坚那样开宗立派大家的重要诗歌理论,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只向人家讨生话,毕竟不是有大出息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扬越地望考     
扬越,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一个庞大的古越族支系。对于扬越的地域,至今尚缺乏系统的论述。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扬越指居住在扬州、汉水之南的古越族,其主要依据是高诱对《吕氏春秋》一段记载的注释,为了判别这种流行说法的正误,有必要对高注重新辨识。《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笔者按:一作“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扬、汉之南”。高注  相似文献   

15.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国宝“遂公盨”的发现及其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盈"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遂公盈"的铭文涉及"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这样重大的史学问题,证明了<尚书>记载的"大禹治水"是比较可靠的.我们应当发扬大禹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19.
故唐地望辨     
西周初年,周成王攻灭唐国以后,分封叔虞于唐地,建立了蕃屏周室的唐国诸侯政权,传世“晋公奠”铭文所称颂的“皇祖唐公”和《左传》中周成王分封赏赐的大叔、唐叔,都是指的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叔虞建立的唐国,至其子燮父以唐地本有晋  相似文献   

20.
古夏口城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传统说法一直将汉末三国至梁陈之际的夏口城定在今武汉市境内,实误.本文从原始文献特别是汉魏六朝时人的有关记载出发,结合一系列相关地名的定位,通过细密的考证与分析,初步认定古夏口城实当位于汉水中游今钟祥市或稍南处;正是在梁陈之际的大动乱中,位于钟祥的古夏口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后"夏口”之名遂由钟祥迁移至今武汉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