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念层面尽快进入实践层面,有必要确立"三进一出"的教育方略,将和谐教育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便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逐渐养成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和谐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思想,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秀和丰富的资源,继承儒家和谐思想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和谐现象,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在当今社会,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日益关注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事实上,对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在中西文化历史上由来已久.该文首先通过追溯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渊源的论述,进而阐述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观的内涵: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关于建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包括身心和谐的建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际和谐的建构思想以及社会和谐的建构思想.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谐观是一种从政治推及道德的和谐观。它包括党内政治思想和谐、群众内部政治思想和谐、党群政治思想和谐和党际政治思想和谐。实现党内思想和谐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开展整风运动为途径。实现群众内部、党群、党际政治思想和谐则以文化改造为途径。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谐观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中国政治思想建设仍有价值,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探究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必然先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入手。从散落于不同著作中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分析不难看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于包括缘起论、色心不二论、依正不二论在内的佛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主客融合的和谐思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一在内的传统和谐哲学思想,以及强调平等、推崇天人合一的新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的国际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人与自身都存在其合理性;国际社会对和谐思想存在着主观误解与偏见,其传播主要受到意识形态、霸权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提出了软实力发展战略、加强软实力建设,提高和谐思想的国际认同,并澄清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性质是为了世界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思想。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天人和谐的政治思想、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和以仁者爱人为基础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成己成人的人际关系和谐,同时还包括君臣和谐、君民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是以思想和谐为目标通过思想矛盾运动来达到新的思想和谐的过程。思想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的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状态,它们既存在着矛盾又追求着协调,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客观现象,也具有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社会条件、时代特征和目标任务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适应社会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司法和谐的含义,进一步阐述司法和谐既是司法与外部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和谐,又是司法内部的运行机制的和谐。在当前的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探讨司法和谐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和合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广泛地体现在阴阳五行论等许多方面的思想学说中,表现为儒、墨、道、释各家的一种相近的倾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和合思想从先秦到宋明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汉语词义的角度解释了和谐的含义,指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媒介——只有权利和谐才有社会和谐。文章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几组权利之间的和谐: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强势群体之间的权利和谐;应有权利、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的和谐;原权利和救济权利的和谐;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之间的和谐;私权利与私权利、公权力与公权力及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但对和谐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哲学将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以还原论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造成了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根本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强调人与世界的内在统一,将和谐理解为对人类生命局限的不断超越以及生命境界的澄明,从而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新向度,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5.
和声语言的使用是克洛德·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他是在晚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基础上 ,以革新的思维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终于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树立起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这是和声学中的内部矛盾———即“功能”与“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色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是大、小调功能和声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而发展到另一极端的结果。在他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充分体了这一特征。就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其文化特质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文化"是客家人的民系性格、生存方式和精神信念,"和文化"符号在客家社会里从器物形式到精神文化都有丰富和生动的表现。对客家"和文化"进行文化符号学解读,从表现形式看,客家族谱、客家方言、民俗活动、土楼建筑等文化符号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从功能看,客家"和文化"具有认同、协调、教化、调解等功能。解读客家"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在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彼此和谐相处。因此,和谐是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在哲学上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人是天道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内涵和本质在于精神与自然的契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现出主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为限,以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的相关理论研究著作和同时期国内主要期刊作为参考,试图对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西方现代和声理论中重要的十二音和声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并做出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