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士禛书学思想受老庄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以"清"为尚,形成了他独具魅力的审美观.本文从淡、远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虚静、空灵的主体人格,并对其书学思想的根源--对魏晋士人的向往与具有的类似魏晋士人性情的言谈举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背景,唤起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自觉,使魏晋士人对自然审美的欣赏走向神、情、气、韵的深处。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5.
孙立涛 《东方论坛》2017,(5):113-119
关于汉末“清议”与魏晋“清谈”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考察魏晋时人的看法,并征诸于汉末清议名士郭泰、汉末述德性碑文及士大夫“题目”文辞品议人物的特征可知,“清议”与“清谈”在某些方面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清议”一词概出现于魏晋时期,而“清谈”一词在汉末即见记载,他们之间的演进并非是简单性的发展与承续式的衔接关系,而是一个交错发展、主次升降的过程.魏晋时期,“清议”的式微与“清谈”的兴起,其外因是政治暴力对士人的打击,而内因则是士人学理思想的演变,而士人学理思想的变化又主要受到道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不断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长啸的历史源流及其在魏晋的形式特征,随之勾勒了长啸普被于魏晋的轮廓,继尔论证了魏晋长啸的特定内容;既是一代士人飘逸、粲傲、任达个性与气质的体现,也是其精神苦闷的象征和思想超脱的反映,从而揭示出魏晋风度的一个新侧面。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风尚,魏晋清谈之兴起,有其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约有以下数端:其一,魏晋之际,政治险恶,各政治集团的争斗日趋激烈。士人稍有不慎,极易招来杀身之祸。故士人由原先的弹劾朝政转而口吐玄言,东汉末年的清议也由此转为清谈。  相似文献   

10.
作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魏晋女性是中国女性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群体。作者借魏晋士人表达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及风尚,对其描写是略其外形而重其内质才华。表现了魏晋士人进步的妇女观及魏晋女性对人格尊严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行散     
魏晋时期,士人喜好服药,希望以此延年益寿。据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记载,魏晋士人所服之药为“五石散”,由丹砂、雄黄、白凡(矾)、曾青、慈(磁)石等“五石”制成。因服后忌食热食,又称“寒食散”。后人誉魏晋士人服药为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之一,主要不在于其服药本身,而在于其行散时所表现出的风度。  魏晋士人服散之后,药性发作,需要行走“发散”,是谓行散。魏晋士人行散时,身着宽衣,足登木屐,长啸低吟,披发徐行。其舒缓飘逸之姿态,清明开朗之神情,突出地显示出一种魏晋士人所独有的风度。在当时对此倾慕乃至模仿的人很多,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士人好饮为世人所知,亦为世人所羡.然而流觞因何而成为日常,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与勾心斗角带来的苦闷,亦有庄园作为雄厚的经济支柱,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合流,以及政府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好饮之风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迄今已经很难分辨魏晋士人到底是不得不饮还是真爱饮酒,然而此风伴随着士人的洒脱不羁已长存于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3.
魏晋士人的尚情,表现为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为情感的率真与行为的放诞.尚情的成因自是人的意识的觉醒,而魏晋哲学有关人之"无情"与"有情"的探讨在观念上也对魏晋士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汉末以来的社会风尚、社会心理对士人率性纵欲、任情而行亦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从正始到东晋,老庄“物我两冥”思想、郭象的“独化玄冥”说和佛教“入不二法门”思想对士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士人的超脱、旷达与潇洒的魏晋风度 ,构成了六朝审美主体精神的一个主要标志。魏晋名理学以“自然”为逻辑起点来建构天人新义及人的价值学说 ,给魏晋新型人格的形成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的诞生从哲学基础、性命原则到理想人格、价值取向诸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人格构建特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生命危浅,朝不保夕,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已无法适社会现状。为适应历史要求与社会现实,魏晋士人从儒家关注个人的社会价值转向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自觉从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我的关系——来构建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嵇康与嵇喜虽为手足,却是魏晋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代表,嵇康赠其兄之《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既展示出魏晋士人迥异的人生追求,亦折射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冲淡玄虚而又理性冷峻的文字,映衬出嵇康高洁的心性和超逸的风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史上,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都有独特之处,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当时政治环境、时代风尚等方面探讨了魏晋士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揭示了士人社会风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辞赋文学中,《思旧赋》乃是竹林文学的最后收束。向秀山阳之行有着意味深长的生命仪式的意蕴,其嵇、李并提所体现出的生命哲思,透露出由魏入晋士人从"不羁"走向"逍遥"的精神世界的裂变与调整,在魏晋士人心态史上有着值得深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