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位大宗师。《庄子》三十三篇,原本是哲学著作,却被历代文学家奉为瑰宝。特别是在表达抽象的哲学思想时,它采用了“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寓言》这种奇特的方式。在《庄子》的某些文章里,寓言一个一个接踵而来,几乎看不到成段的议论,寓言开篇,寓言结尾,寓言读完了,文章也结束了。这样的文章,在哲学家眼里,它是精采的哲学论文;而在文学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相似文献   

3.
庄子“卮言”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一般注家都认为它旨在说明庄子一书的文体。其中寓言解释为“寄托寓言的言论”,重言指“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但是注到了卮言,就出了些麻烦。凡关于卮言  相似文献   

4.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庄子》的文学类型,当今学界多以"浪漫"视之,或谓其部分篇章属于现实型文学。然而,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庄子》总体上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是以象征方式表达意理。《庄子》中的寓言在整部著作中占9/10,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因此,《庄子》不仅分属浪漫型文学和现实型文学,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是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  相似文献   

7.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庄子·寓言篇》对《庄子》中存在的大量寓言、重言的现象,概括甚当。离开寓言、重言,《庄子》不仅难享盛誉,甚至不成文章。寓言、重言在《庄子》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庄子意旨并不在创作寓言,描述重言,而是借寓言,重言阐述其哲学思想。庄子冶寓言、重言与其哲学论旨于一炉:或有声有色地描述一系列寓言、重言,然后推出论旨;或开门见山,先点论旨,再以大量寓言、重言证之;或通篇惟见寓言、重言,而将论旨巧妙地融合其中,从而寓言、重言与论旨画龙点睛,相得益彰。在斑烂多彩的寓言、重言中,蕴含着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就《庄子》散文这一创作特色作一探讨,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庄子·寓言》“观雀蚊虻”之“观”,萧兵同志释为猫头鹰(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谢祥皓同志释作水鸭(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四期)。释猫头鹰固然欠妥,释水鸭也未必正确。《庄子·寓言》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不一。谢文中已作介绍,不重复。“观雀蚊虻”之“观”字应是“(雚风)”的讹写。(雚风),风也,《周礼·大宗伯》风师作“(雚风)师”。风者,凤也,燕子也,也就是殷商作为图腾的玄鸟。闻一多的《离骚解诂》、郭沫若的《离骚今译》附注、姜亮夫的《离骚笺正》,都认为玄鸟即凤皇即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寓言均未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来论证说理,而是诉诸形象、故事等来阐释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试图以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比探讨两部寓言作品中动植物和非生物形象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评价功能语言资源的异同和理据,领悟庄子和伊索对现实社会人与事的态度评价,从而启迪人类思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子》一书有两篇论文提到卮言,分别是《寓言》和《天下》.该书作者把卮言概括为《庄子》这部著作语言表述的基本特点之一,和重言、寓言相提并论.卮言是《庄子》书中首先出现的重要术语,在后代经常被袭用,成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诸子卮言》、《经学卮言》等.对于重言、寓言,《庄子》一书及古今学者都有比较明确的解释,看法趋于一致.至于卮言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没有达成共识,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意趣盎然的技术寓言,这些寓言涉及许多种类和领域的技术活动.其中,有些活动是庄子赞赏的,有些活动则是庄子反对的.庄子赞赏的那些活动的操作主体大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技艺.他们在各自的技术活动中,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展现了极其超越的品格.《庄子》的技术寓言虽然没有从正面的角度直接论述美学理论问题,但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子·杂篇》的《天下》和《寓言》中,称庄子的言说方式为“言、寓言、重言”,但这两篇文章对这“三言”的解释有很大不同,笔者已在《说庄子悖论》[1]一文中作了详细辨析。并进而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体风格层面去把握庄子的言说方式,必须联系庄子的哲学思想,在“正在说不可说”这个哲学悻论的基础上去理解.本文意在以《寓言》将为本,重释庄子的言说方式。为了行文方便,先释“重言”。《天下》云,“以重言为真”[2]。郭象未注此句,而在《寓言》的“重言十六”云,“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成立英疏云,“重言,长老乡间尊…  相似文献   

13.
徐玥 《南方论刊》2006,(1):61-62
《庄子》寓言既有先秦诸子寓言的共性,如意图上都是为宣扬自己哲学观点而作的哲理寓言,形式上大多故事与教训浑然一体,教训的主观色彩较淡;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等。下面笔者就其构思、题材、表现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庄子》寓言如何表现其哲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读了《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萧兵同志的《“观”是猫头鹰》一文后,查阅《庄子》原文,觉得把《寓言篇》之“观”字解释为猫头鹰,是欠妥的。本来,《庄子·寓言》中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分歧。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蚊虻相过乎前也”;(无“雀”字。)又说:“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俞樾说:“因观误作鹳,则鹳蚊虻  相似文献   

15.
庄子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家,庄子的文章不但完全摆脱了语录体的格局,而且想象丰富,感情充沛,文彩飞扬,全书大抵率寓言,故事情节多有虚构,与严格意义的文学创作已相去不远。不仅文辞,而且在美学、文艺思想方面,庄子都引起人们日益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庄子的审美观、文艺观的评价上,是颇有分歧的。只要我们拿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庄子”部分的按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有关庄子部分比较一下就可了然。本文不想对庄子整个的文艺思想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只就其中一点,即庄子在一个寓言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原则——以天合天——略作解剖。这个寓言见于《达生》篇,前人颇多误解。现  相似文献   

16.
奇特新颖的叙事谋略是《庄子》寓言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庄子》寓言叙事谋略所表现出的自觉虚构叙事观念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篇中大鹏形象多受历代治庄者的关注。在讨论大鹏与逍遥的关系时,除了庄子寓言本身模糊性和多意性的影响,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也影响学者们对大鹏形象的正确定位。从郭象《庄子注》开始,对大鹏形象的认识多与逍遥境界直接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大鹏形象在《逍遥游》篇寓言中更深刻的用意。《逍遥游》中大鹏象征着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主人公,鹏飞图南所代表的是一个由凡入圣的动态过程,也是通往逍遥至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庄》、《孟》、《韩》寓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寓言形成并取得高度成就的时期,《庄子》、《孟子》、《韩非子》的寓言就是这一高度成就的代表。他们的寓言是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的产物,都服务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直接为说理服务,寓言作为智慧的一种表说形式,它于文化土壤有关.由于庄子、孟子、韩非子三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文化渊源,以及不同个性特征,因而在他们的寓言中,就各自在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瓦尔登湖》和《庄子》分别是梭罗和庄子的代表作。二者在自然观、人生观、政治观,甚至文学表现手法上都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使用了含义玄奥的寓言,他们崇尚天人合一,要求回归自然;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主张无为而治,渴求个人自由。通过《瓦尔登湖》与《庄子》的比较研究,可见酷爱东方哲学的梭罗深受《庄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哲学思想成为梭罗思想的源泉和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