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艾德娜的人格发展中存在着缺陷。《觉醒》中主要的人物角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劳伯特是超我的化身,花花公子厄络宾则象征着人格中的本我,而艾德娜本人则象征着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超我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节。由于超我发展不够充分,艾德娜的自我调节最终失败。此外,在艾德娜的觉醒中尚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她的觉醒止步于爱情,没有意识到女性解放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她的解放之路的最终夭折。  相似文献   

2.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孚罗洛这个悲剧形象 ,认为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残缺的本我、扭曲的自我与虚幻的超我并存阶段 ;二是本我回归 ,自我完善 ,超我破灭 ,三重人格激烈冲突阶段 ;三是本我恶性膨胀 ,自我毁灭阶段。克洛德不仅仅是宗教势力的代表 ,也是宗教的受害者。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提示了宗教扼杀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4.
一在心理学的视野里,自性问题是一种人格或个性的问题,它甚至比文化的问题更加困扰人。引人注目的一极是弗洛依德从变态心理学方面提出的关于自我人格的动力模型,另一极则是以艾森克和凯特尔(Eysenck aod Cattell)为代表的有关常态人格的研究。就前一极而言,尽管弗洛依德的理论以从未有过的深刻性反映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作用机制,但是这一动力模型的构制却主要是一种假定性质的描述结果,而且即使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本身也时时要否认自性并不仅仅只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阶梯。因而,这一模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印合人  相似文献   

5.
胡铁生  王丽莉 《学术论坛》2005,42(12):153-156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是两个对立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对于爱情的追求,不仅深深地刺痛了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同时自己也饱受良心上的折磨;同样,齐灵渥斯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人格结构失调,受本我"快乐原则"的驱使,从精神到肉体对丁梅斯代尔进行百般折磨.二者表面特征是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实质上是二者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上的冲突.在这两个男性人物与女主人公白兰的爱情悲剧中,各自人格的发展变化是当时清教的偏执教规以及蒙昧时代的伦理标准及规范所造成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两人在历经了人格层次的冲突和交锋之后,故事虽然以悲剧结束,但终于在自我的调解下,从本我走向超我,达到了人格结构的和谐,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社会对人格结构的影响以及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神话是我国神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王母形象变化的总结,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西王母形象之变迁,认为西王母的不同形象是整个人类的人格处于不同阶段的产物:半人半兽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本我阶段的产物,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自我阶段的产物,而不近人情的女神与民间的佑护神形象则是人类人格处于超我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西王母形象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并对人格结构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辛格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巴比特》,努力探索了人物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世界。在美国社会准则的压力下,主人公巴比特表现出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强烈冲突与矛盾及其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斗争。从而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明的生活,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繁荣,也带来了令人窒息的所要遵循的标准。深层次地揭示了巴比特从压抑的心理状态到最后与社会融合性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9.
价值取向的两难:文明与压抑林和生(一)弗洛伊德将文明人的心理看作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复杂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倾向于随心所欲地表达本能、释放能量。然而,文明限制着本我,使其表达不可能随心所欲,只能以自我为中介来进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关系的探讨,较系统的理论阐述要首推精神分析学派。它集中探讨了作为人格因素的动机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升华作用说”就是典型的一例。他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当这三者相互冲突时,就会出现焦虑,焦虑又导致了“自我防御机制”的出现,升华就是积极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所谓升华,是指改换本我的冲动和欲望(主要是性欲),使之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一般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和建设性意义的活动。 弗洛伊德的学生,个体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的观点。《西游记》作为吴承恩的一个白日梦,四个主人公正好分别承载了他人格结构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代表“超我”,孙悟空则在这三者之间游走不定。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戏剧充分揭示身份的可塑性特征,挑战并解构权力话语对身份本质和本体特征的规定,演示了身份变化的过程。《大神布朗》揭示了布朗分裂的、非连贯的人格;《无穷岁月》中约翰.洛文两个分裂自我的对白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境成为诗词创造者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归因于意境创造中的主体人格文化因素的渗入作用;意境在审美本质上是诗人人格文化的自我观照与自我完善;意境评价强调高尚人格格调;诗人文化人格对意境的审美观照作用产生了刚阳壮美型、敦和平远型、超化空灵型、哀怨悲情型的意境,因而形成诗歌相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刘蔚华 《文史哲》2002,(3):72-74
宋代,“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欲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起我”理论与二程的理欲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义利、理欲、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问题。二程和弗氏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安国 《理论界》2014,(11):121-125
自我概念从单一集中的自我到多元分立自我的转变,从自足式自我到包容式自我的转变奠定了对话自我理论的哲学基础;对话自我具有自治性和相关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结合、时间性与空间性相结合、自我中我立场的流动性的特征;对话自我理论对后现代环境下健全自我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的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欲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当代中国人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非可望不可及,只要我们自觉自愿地朝着理想人格方面不懈地努力,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张之锋 《晋阳学刊》2001,(5):106-108
20世纪初年 ,奥地利的心理医生弗洛依德创立了他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依德认为 ,人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 ,是指人的最原始的本能欲望 ,这种欲望处于人意识的最深度 ,就像一锅沸腾的水一样动荡不安 ,而且唯我独尊 ,不受任何理性、道德、习俗、伦常的管束 ,它唯一遵循的原则就是寻求满足 ,获得快感。但“本我”的横冲直撞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 ,就是说 ,追求快乐其结果反而会导致不快乐。于是 ,人就有了对“本我”加以约束的“自我”。如果说 ,“本我”像一匹盲目的野马 ;那么 ,“自我”就是为之配置的…  相似文献   

20.
儒学“自我”的发展历程孙以楷,谢阳举“自我”既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心理学上的“自我”是哲学性质“自我”的推广运用。不过,哲学上的“自我”,毕竟不同于心理学上本我、超我之间的心理“自我”,而是思维的“自我”,主体实现的“自我”,它归于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