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对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一些模糊的命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命题带有普遍性,应对它们进行辩证分析,厘清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包含理解、解释和应用三大要素,从诠释学视角去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就是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去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准确而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合理而恰当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即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本视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具体实际视域的双向视域融合;解释马克思主义是使对象走向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走向实践和应用,在实践和应用中真正实现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长征时期是最大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说明长征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长征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指导地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独立自主;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长点。长征主要是从实践上清算了教条主义,为延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扫清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话语中界域不清,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来探究和厘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哲学概括。这一过程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既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又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性和当代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纵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有以下4个鲜明特点:一、思想内容中国化与民族形式中国化的统一“每一个…  相似文献   

8.
姜宏波 《理论界》2006,2(12):24-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一个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相互衔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历史。”〔1〕两者内涵丰富,辩证统一,充满着翔实的哲学意蕴和不可分割的相互统一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内容、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互动等多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内涵进行探讨.然而,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把握才能达到对其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总的指导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践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内容、形式、途径和成果等五个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对中国问题的"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是指内容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从目的到成果的实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实现,即最终结果,它表现为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社会成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实化两个内容,而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实化在当前更显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要力求克服实用性和完备性两种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融通“理论原则”与“现实根据”二者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更加注重研究者教育者的队伍状况与信仰问题以及社会民众的认同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考察和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可知,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重要前提,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丰厚土壤,成熟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主体,国际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照和回应的宏大场域.  相似文献   

14.
李宝平 《理论界》2005,1(2):57-5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立足实践,并把实践经验概括升华,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追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语言的大众化,使之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和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自觉参与和实践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分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误解是马克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无法统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或政治精英阶层对自身精英身份的执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不能统一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宗远 《南方论刊》2022,(9):38-39+58
传播手段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传播手段的使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化提供可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现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同时期传播手段的应用实践,对于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一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什么”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探索中,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普遍与特殊、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领导和群众等复杂关系,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原则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动力和目标等诸多问题,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脉络,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带根本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它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舍此来谈“中国化”,就会产生“化”有余,而“马”不足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只有实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国情化、时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是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空间拓展.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加以观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用世界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从全球化的视野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提炼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并使"中国经验"积极地走向世界,在全球视野中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丰富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