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家极为重视的基本理论问题。从 1979年到 1983年这五年内主要围绕着“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和“语言与思维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次讨论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 ,但仍有一些分歧。这次讨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 ,促进了我国学者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回顾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四种传统学说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论文指出语言的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促使思维日益成熟.正是在思维日益成熟、复杂的过程中,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得以形成.透过语言起源假说,作者强调在论证语言与思维关系时不应忽略现代成熟语言和发达思维定型前所必经的前语言和前思维阶段.最后通过对副语言在前语言时期及现代语言中所发挥的交际作用,说明语言与思维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或谁决定谁的问题,他们相互作用,同存共进.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长期以来共同关心和争论的话题。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就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方法和结论对当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目前国内针对维果茨基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维果茨基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核心著作《思维与语言》一书为主要理论来源,从方法、内容、后人的评价和验证等多个方面,对维果茨基的语言思维观进行系统述评,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汉语与西方语言孰优孰劣是长久以来争论不息的问题,20世纪末汉语在电脑微机上的优越性不断展现是一不争的事实,"字思维"就是这种汉语优越论的表现.然汉语是否存在"字"的思维,看来还是值得商榷的.语言思维能否被"字"思维代替也是关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历来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但综合起来主要集中为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还是同步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还是可以脱离进行。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一致看法,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两者的特定含义,即思维应当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语言则是用以交际、思考、激发情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和口头的,有声和无声的(诸如手势语、手指语、口形等),外部和内部的语言等。其次,还应明确: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思维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这个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维一样产生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语言和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丰富了语言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相应性。语言是思维发展的一个标志,思维的发展促使着语言发展。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虽有不同于一般语言和思维的特点,但哲学语言和哲学思维同样历史地相应发展着,哲学语言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哲学思维的发展史,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哲学思维的深化程度。哲学思维也推动着哲学语言的演化、更新。哲学语言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但展示出哲学思维的成果,而且促使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言意之辨与视觉思维--兼及对海德格尔诗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之辨提供了由"言→象→意"这样一条路径,它显示了言与意和象与意之间孰近孰远的关系;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对"象"与语言关系的阐释可视为对此的具体论证;由此可获得对海德格尔诗、思近邻说的新的理解;执此反思图像时代文学的困境,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整个哲学史 ,古代本体论哲学并没有自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近代认识论哲学由于自觉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因而使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完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真正的统一。只有历史地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才能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通行观点 ,提出了以下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和世界本原问题是有区别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本源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中 ,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前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感性形象为中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真、善、美的问题 ,因为思维方面包括形象思维 ,存在方面包括主体自身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多重世界”中 ,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多重世界”的基本关系 ;不可知论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否定回答 ,而是不回答  相似文献   

11.
思维的维度分为两种:语言维度和非语言维度。这两个维度都可以通过表达方式在人际阎进行沟通。语言维度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非语言维度通过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可说”,非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不可说”。“可说”和“不可说”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人类思维的表达。同时,“可说”和“不可说”具有共同的性质。“可说”和“不可说”是人类的共性表达。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的统一性及其互补性所表现出的递归和自返特征体现了语言的非工具性质。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在《易》、《诗》等古籍中已经有了一些萌芽形态。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主要是围绕“名”与“实”问题展开的。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出于自身的理论需要,对“名”有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生命的关怀是跨越种族、国籍、语言的文化"大我"情怀,对边缘群体生存境遇的体察是文化"小我"情思,当文化"大我"情怀面对文化"小我"的种种跨文化相逢与跨语言表现,族裔文学就成为文化观照的一面镜子。本文以《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为切入点,发掘汤亭亭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丰富了当代华裔经典作家的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5.
我国唐代判词的文体特征明显受到当时文学形式的影响,形成了判词结构清晰、分析透彻、长于讲理的风格。本文以白居易《甲乙判》为例,分析了唐代判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从对新农村概念的阐释、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背景、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到探析农村“二人转”语言表演艺术的特点及“二人转”作为方言的一种表现方式与普通话的重要关系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具体分析“二人转”的语言特点,揭示了方言所发挥的必要的言语交际作用、方言所反映的农村乡土人文气息、方言较普通话的不可替代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和争议的热门话题。本文就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文化和思维是如何影响语言的作了简单的探讨和概述。  相似文献   

18.
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德”之本义为目直心正,引伸义为行为端方,后来定型于“品德”、“恩惠”等常用语义。“德”之文化意义及“德治”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统治等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意在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英语与汉语的差异以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等方面探讨语言思维在第二语言习得和交际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使思维与目标语达到一致以形成外语思维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永明延寿的佛教思想体系是以"一心"为核心的,而延寿的"一心"与中道思想又紧密交涉在一起。本文探讨延寿"一心"与中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延寿思想体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寿对其中道思想总的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另一方面,"中道一心"是延寿对作为万法本体的"一心"之本性的诠释。"一心中道"与"中道一心"在延寿思想体系中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