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要面对企业、社会、同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挑战。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以及校企合 作的开展水平,造成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和他者身份认同的文化和现实困惑,这种“客体”身份的困惑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投入程 度、实践成果和效果产生了很大负面的影响。超越身份认同困境,提升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第一,高校教师要深入企业 实践,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要以企业实践经历作为入职门槛;其次,营造专业课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环境;最后,要建 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机制,培育教师职业人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职业名称的"教师",其涵义很难界定,所以,教师身份认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下阳光文化的出现,对教师身份认同,尤其是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新的思考。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是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集中展示。基于阳光文化的教师身份认同对已有的教师的职业身份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新的理解。依据阳光文化的内涵,教师身份认同由三部分构成: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和教师信念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信念对大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如职业信念和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学科信念和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学生信念和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提出了构建大学外语教师完整身份认同的途径:关注教师的独立性和自主行,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是实现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的前提;建设学校共同体是构建大学外语教师完整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和外语学科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历史上,教师的伦理身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道德生活的引领者、人文意义的建构者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伦理身份的建构需要基于身份文化的认同,建立伦理行为原则和群体交往共识,而教师伦理身份的价值实现需要回归教学生活,体认教学的公共价值;立足现实社会,建构理想的生活空间;更要承继圣贤精神,塑造知识分子之时代风骨。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它所讨论的正是一个族群或社群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群,其文化身份就是在他们共同的教育经验与文化符码的基础上产生的稳定且普遍认同的文化特征。教师职业的育人性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核心内涵——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责任。然而,如此重要的文化身份却在现代性理论的影响下逐渐被消解,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职业特征——"教书匠",而教育的精神价值所剩无几。因此,教师应回归自己的文化身份,重拾教育精神,从根本上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承担起责任。同时,教师也应通过"质变学习"把自己从"俯首"于利益的支配和自我身份的困惑中解放出来,改写自己的教育生活篇章,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实现教师应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论认为,作出决定的行为会引发认知失调。群体极化理论认为,群体作出的决策会较个体决策更为极端。群体身份认同理论认为,对群体身份的认同会引起内群体偏袒。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英美刑法将达成不法协议作为共谋罪的处罚对象,有助于打消共谋者参与共谋的念头,避免共谋者产生认知失调;在极为早期的阶段瓦解共谋犯罪群体,避免更为极端决策出现;弱化共谋者的犯罪群体身份认同,实现法益保护的早期化。这一视角对我国刑法学研究共谋罪规则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发生重大变化,大学教师群体经常处于充满冲突的境地。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师的职业认知发生紊乱、职业情感遭到削弱,他们经常处于学术理性和实际利益的纠结之中,更倾向于专注科研而懈怠教学。为此,不但需要政府和大学转变教师评价导向,重塑大学教师职业的文化认同,而且需要调整薪酬体系结构,坚持学术激励与保障并行,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抵御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10.
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西安市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分化。"尔即尔所言",语言表达身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发现,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促使农民工的语言选择出现多样化,不同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他们不同的群体归属感:认同自己农民身份的人多使用家乡话;认为自己是市民的人用西安话的几率高于其他身份认同的人,认同自己非农民身份的人多根据交流情景在家乡话和普通话之间进行语码转换,但在农民工眼中,普通话还不是西安市民身份的标志。西安市农民工语言选择的多样化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并且有着和其他城市农民工一样的语言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基于GZ省Q自治州1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保育员的调查数据和25名保育员的访谈内容,探讨了保育员的职业价值问题。研究发现,Q自治州的保育员在外部对保育员职业价值的确认下,遭受了身份区隔,进行自我归类、群体比较后内化区隔,保育员内部得出保育员职业价值较低的结论,继而产生了职业认同危机。若要提升保育员的职业认同,需回到保育价值的逻辑起点,重塑保育员职业的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充分发挥保育员“承接家庭教育”“链接母亲与教师身份”“联通儿童前台与后台生活”的本体价值,保障其“专业地位”“薪资待遇”“岗位职称”等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认同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社交媒体出现后,公共与私人的界限被打破,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界限模糊,他们被迫重新思考用何种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自己的身份,如何以专业或个人的方式展现自己。与此同时,媒体组织的管理更为专业化,新闻从业者被视为特殊的“雇员”,处于从属的、有组织的“组织员工”与“专业人员”的双重身份中,他们需要在媒体组织的结构性约束中工作,时常面对组织惯例与职业原则之间的冲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身份。面对这些问题,新闻从业者需要继续维持新闻专业理念,强化专业意识,同时积极寻求群体心理认同,强化情感归属,利用新技术提升其工作的专业性等,以此来重塑职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构成、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民间交往中,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本地族群,其“族属”意识都处于“自在”的状态中,与血缘、地缘、职业、阶层等其他与“身份”相关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汉人移民在本地社会的地位更多地与职业、财富等因素相关,而与“族属”关系不大。同时,汉人移民的“本地化”与本地族群的“汉化”是同一个社会进程的两个方面。对于迁移时间较久的汉人移民来说,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可能会超越“族群认同”,而构成其行为选择的主要逻辑。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不仅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而且还丰富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重复、即兴创新、和声对位等爵士乐音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来探讨新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职业认同情况都备受关注。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受例如年龄、收入、职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善幼儿园组织气氛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知等方面,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职业认同,在近些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综观教师对职业中师生关系认同的理论基础及意义,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即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新聘教师结成“工作联盟”,给新聘教师示范师生关系技能,形成他们对自己学生关系的认同,同时自身的职业认同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我国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值得国内人士借鉴,以培养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却遭遇着户籍制度、媒体舆论、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固有偏见和不公正对待,由此产生的社会身份困惑、"向下构成"压力、学业表现受抑制和社交封闭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心理壁障。对此,应当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扭转媒体舆论的负面偏向,积极推行全纳教育,削弱社会偏见产生的刻板印象,建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力量,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的良性融合。  相似文献   

20.
职业认同即指个体在明确了解自身所从事或将要从事职业后的一种认可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他们将来是否会选择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重要参考标准。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来自江苏省Y市两所高校的1 821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调查他们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他们的职业认同普遍较高。年龄、年级及学制等因素对他们的职业认同都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高校要加强职业信念教育,将"四有好老师"内化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的精神内核;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体验与职业情感;整合校内外资源,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