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的国际化打破了以英格兰英语为中心的一体化的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的、带有地缘政治、经济和民族特色的各式英语变体。论文从英语在亚洲、非洲、澳洲、北美洲被当地化的示例阐述英语本土化的成因。正如英格兰的足球现已属于全世界,英格兰的英语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王珍平  邓晓宇 《兰州学刊》2011,(12):222-224
在中学英语教学和高考英语复习中,辨析清楚英语主语和谓语的一致关系,通常是教师和学生难解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并辨析英语主语和谓语的一致关系。一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必须与其主语的人称、数的形式保持一致关系。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中,主语的"人称"和"数"要限制、决定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这就叫"主谓一致"关系。它通常依据三项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一致。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 ,也带来了英语本土化的问题 ,并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新英语。中国英语产生于英语、汉语接触的过程 ,是一种新英语 ,它不仅包含了标准英语的规范形式 ,又汲取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汉语的养分 ,成为中国、中国人的标识。未来的英语既是国际化的 ,又是本土化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并且它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英语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概述,并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四方面作以探讨,就英语本土化教育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5.
英语本土化问题已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对世界范围内英语的国际变体即本土化的现象进行了概述。特别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从音位、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并就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中国的拳土化这一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并且它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英语本土化的进程进行概述,并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四方面作以探讨,就英语本土化教育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使用变体.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它属于规范英语,是可以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接受的.作为变体语言,它具有其自身的完整体系、规律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本文从母语思维、文化认同、语言变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英语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异理论基于语言系统异质说,对英语变体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如果将世界英语看做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系统,不同区域所使用的英语都有本土化的异质因素(共核英语除外),当这些异质因素在本土社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开始传播时区域变体就会产生。中国英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实例。作为一种英语变体,其语法规范以母语国家的英语语法为标准,擅长表达中国社会特有的经济、文化等概念和事物,在句式和语篇诸多层面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发展方向对语言学的研究和我国的英语教学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一种对民族与国家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争。通常认为民族是"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并由此衍生出"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正因为"民族"与"国家"的概念紧紧相连,因而"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理论的基础备受追捧。尤其是一些非西方国家,更因民族主义提倡"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而将其作为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追求独立建国的理论依据。然而"民族主义"终究只是西方学者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的一种理论,如果一味将其照搬到东方世界的具体环境下,是否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况?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自十九世纪以来,唐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未间断,众多译者力求最大程度将唐诗的"意美"体现在英语语境中。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认为诗歌翻译应尽量实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但是,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语言各有特点,英译唐诗是否能够完整再现原诗"意美"呢?在此通过唐诗与英语诗歌"意美"的比较,综合分析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所展现的"意美",最后认为唐诗的"意美"并非完全可译。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导致英语国际化的同时也使英语变体本土化,因而出现多种英语变体,于是需要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来规范英语的使用和传播。英语的共同核心是每种变体被称为“英语”的前提,无论它们本土化的程度有多深,都不能脱离这个共核,故国际标准英语只有建立在共核的基础上,才不会影响其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12.
兰兰 《理论界》2007,(6):165-166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中产生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概念、现状的研究,论证了坚持中国英语本土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论证出只有采取多渠道的发展途径才能维护和促进中国英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应对全球视野下的语言生态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自然生态平衡一样,语言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英语的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语言生态平衡,使得语言的多元化受到空前的挑战,语言生态正处于急剧恶化之中。文章通过分析指出英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遵循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应保护和加强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寻求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11,(6):52-52
电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比以前慢了许多。那么,怎样让你的电脑恢复以前的速度呢?先看一下电脑的"系统资源"是多少,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再选择"性能",看一下"系统资源"是多少,一般应该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16.
《诗经.周南.关雎》之"好逑",前贤诠释众多,均无公论。本文认为"好逑"当释为"喜欢的女性伴侣"。根据如下。(1)《诗经》时代,"仇"与"雠"是同源关系,而与"逑"既无同源关系,亦不能通用。段玉裁、闻一多等前贤说"逑、仇古多通用"、"逑、仇古通",是没有根据的结论。(2)"逑"是为"求(裘)"的引申义"敛聚"、"女性配偶"等造的区别字,由此"逑"与"求(裘)"构成了同源关系。《关雎》篇中的"逑"专称女性配偶,而不包含男性伴侣。(3)战国以后"仇"的词义外延扩大了,覆盖了所有的伴侣或朋友,不再专称男性伴侣或朋友,故时人引用《诗经》或有将"好逑"引作"好仇"者,由此而形成异文,尽管如此"逑"仍不与"仇"通用,"逑"虽能写作"仇",但"仇"却不能写作"逑"。(4)国人喜欢用"衣服"来比喻妻子、女友。这种习俗来源久远。古人最早就用裘衣来比喻性爱中的女伴、女友,于是"求"和"逑"就具有了称呼女性配偶的词义特征。(5)《关雎》的"好逑"是指男人"喜欢的女性伴侣",这类被喜欢的女性伴侣因久久追求而不易得手,故男人视之为"怨匹"、"冤家",今人或称"欢喜冤家",亦就是《关雎》所谓"好逑"。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必要性,分析了该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对接难,对农村的情感培养慢,生活实际问题解决难,各级政府激励指导不到位等。构想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在农村服务的意识,健全和完善保障制度等促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三贴近"是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三深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提出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具体要求。正确看待"三贴近"与"三深入",不是以"三贴近"取代"三深入",而是以"三深入"推动"三贴近",在"三贴近"的基础上做到"三深入"。文艺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三深入"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灵魂,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来说,今天和明天仍然要强调"三深入"。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Kachru的英语世界化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研究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在世界各国的变化和发展的特点 ,指出世界英语是在多元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发展并变化着的语言 ,并形成了各种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语言变体。英语不再为所谓的“标准英语”使用者所独有 ,而是属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20.
英语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比语言学理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建构英语本土化研究是指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采用,而后再生的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存在错误理解,认为母语语言和文化阻碍外语语言学习,使得很多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视目的语、轻视母语,同时重视目的语文化,轻视本土文化。因此,颠覆以往的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本土化身份,推动其重构对促进高校跨文化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