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操纵下的改写行为。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以《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文本,来研究《狼图腾》英译本变译现象,着重剖析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对变译的影响,从而揭示改写理论与变译的关系,表明其变译的成功有利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翟学伟 《学术月刊》2022,(5):128-140
文化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中的翻译活动。不同文字间的学术交流本指望通过语言转换实现对源语地文本之理解,却因母语特点而不能得到忠实的再现。无论是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努力向西方世界翻译儒家经典,还是严复等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向中文世界翻译《天演论》及一系列西方概念等,其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与自我矫正造成知识本土化之发生。所谓翻译的对等性,应具备跨文化语义上的一致性。由于自然科学在其学术共同体中建立了共同的符号系统,故实现了这一点。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翻译活动始终面临创造性反叛,使源语地的文化观念或文本中的原有立场、内在框架与基本假定在转译中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试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语言的转换手段,不仅要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源语内容,而且还要实现源语与译语文化的互译。不同民族因其各异的发展,促使其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障碍和难题。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归纳了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结合实际文本类型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案。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哈金的小说采取了异化和归化并存的文化翻译策略.其异化策略以源文本--即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为中心,以差异性为目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然而,为了迎合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哈金对中国文化源文本也进行了归化性修改.哈金的中国情境小说,异化为表,归化为里,为西方读者所举起的是一面貌似忠实,实则充满异域色彩的东洋镜.  相似文献   

5.
法律翻译,是从意义和风格上对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等源语进行信息对等转换的过程,其跨越语言学、法学与翻译学三大领域。与商务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等相似,法律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法律翻译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植于文化土壤,了解中西方不同法律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髓,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律翻译,达到源语与目的语的有机统一。文章尝试归纳出法律翻译中的三大主要法律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并进而探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翻译的异质性指 :通过异化翻译策略 ,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意象等异域文化特征。其目的是 :在全球化背景下 ,充分考虑和尊重外来文化 ,以使语言和文化进行平等交流 ,从而避免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主义。一方面 ,它介绍引进了新的文化概念 ,丰富了目的语语言 ,赋予了目的语文化的异质性 ,表现了目的语语言和文化对异域文化异质性的包容。另一方面 ,它积极塑造了外来文化的独特的文化身份。翻译所面对的是外来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异化翻译有效地使这种差异在目的语文化中得以保存下来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语言文化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人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三个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是一个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受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影响的双向殖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译者与限定的外国文学的文化身份和译者与重塑外国文学的本土文化身份这两方面探讨译者与外国文学本土文化身份的形成的关系和这种文化身份对目的语社会的影响。译者本身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外国文本的本土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史上有很多通过对历史文本、文学文本及自有文本改写而生成的作品。作家们改写这些作品主要有三个审美向度:向外指涉,深度介入现实;向内开掘,探索人性奥妙;代偿式改写,体现为"向内"和"向外"的双向中和。他们对文本的改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文化思潮、作家审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为复杂而多样的文本形态。本论文以各个时期引发关注的典范文本改写作品为阐释对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优劣得失,探讨文本改写所要尊严的基本前提和艺术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台湾著名文化人黄清源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广泛深远。他所编著的《中国传统思想——静道》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静道”思想所蕴涵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及社会哲学在现代的重新整理和解读,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它与人类心性的本质联系,分析了它与西方文化思想的接触点和沟通程度,以及它在中西文明冲突中调适与融合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婚前准备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调适,系统阐述了西方社会的婚前准备教育.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当代婚姻及其心理调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提出基于中国文化的婚前辅导与婚前准备教育.  相似文献   

13.
刘泰然 《天府新论》2018,(4):139-150
中国古代的“文”的传统建立在一种连续性的“文”的观念基础之上,表现为自然与人文、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一体性,也体现为这种整体性的“文”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连续性的“文”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的语-图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以新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发生西方意义的语-图关系的对立和紧张。语-图关系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的内涵不断被改写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文”的意义赋予语图关系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一旦图像逻辑试图独立发展,“文”的传统总是进一步对图像予以新的赋义。在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图像逻辑被“文”的传统彻底归化,而那种独立性的图像逻辑在中国文化中则始终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与马郎妇相关的佛教故事的流传与改写,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它其实还与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关系密切。马郎妇故事的不断被改写,无论在宗教、文学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在接受观音信仰过程中对其形象解读的分歧是马郎妇故事不断被改写和形象演变的深层原因。中国僧人的主动适应对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佛教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且具有民间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德国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翻译在西方世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库恩秉持着"中国文化价值观",一方面力图在中国古典文本和西方读者之间建构起一道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则采取多元的视角审视来自异域的经典文本。具体到《红楼梦》的解读:库恩用西方戏剧经典——莎士比亚戏剧来比照《红楼梦》,无论是情节结构还是人物塑造,甚至是主题的布局,东西方文学经典都有着"心有灵犀"般的相通之处;库恩以高于一般西方人的视点,发掘《红楼梦》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揭示《红楼梦》道教倾向的本质,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普世价值正名,并以此否定欧洲中心论,展示了东西文化在《红楼梦》认知上的平等对话。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库恩通过"改写"《红楼梦》,使之"通俗化",既打破了语言的隔阂,同时也凸显了《红楼梦》的文化精髓,赢得了西方无论是普通受众还是精英受众的心。正是透过库恩的《红楼梦》翻译,《红楼梦》得以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现存景教文献,对唐代译述的《圣经》及其神话故事、景教教义教规作了分析探讨,认为景教碑文和其他景教文献是中国最早用汉语译述的基督教文献。译述者主要是来自西域的景教僧。他们运用中国经史子集的词汇和流行的佛道术语译述景教教义,而主要概念都是来自道教术语,译述中的误解误释使基督教得以传入中国,并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18.
"汉诗"作为"汉语诗歌"的缩略语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感和文化寻根意识."诗是记忆的语言编码",这是隐藏在马来西亚华裔诗人林幸谦诗歌文本中的诗学思想.文化身份的缺失是林幸谦诗中最为惆怅的歌唱,他的汉诗写作是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西方殖民文化、西方后现代文化、西方后殖民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互文,所以其诗中的文化含量特别大.在海外汉诗的书写空间中,中国是一个宏观文本,并且这个文本就是一个宏观隐喻,诗的书写则是一种诠释中国的隐喻,这种隐喻是一种微观文本.  相似文献   

19.
"语—图"互文的类型,除了有不同媒介文本的互相转换或运用一种媒介表达出另一种媒介的审美效果外,还有让两种媒介并置在同一文本中,即"语—图"文本融合。"语—图"文本的融合,从融合的功能角度看,大致有解释类、启发类和标识类等几种类型。了解"语—图"文本融合的基本功能类型,能够更好进行艺术鉴赏与创作。  相似文献   

20.
姜哲 《学术月刊》2015,(3):24-27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