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告已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语篇文本的分析中.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研究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吴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1-154
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以及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所生成的新的互文关系,认为译文带着译者独特的互文记忆和翻译目的生成于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成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新的节点,从而论证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生成所形成的新的互文网络可以使译入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创类主题展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之中。而针对多数展览漠视产品背后的内在驱动和文脉传承、忽略文献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展品陈列过于直白和简单等问题,本课题立足于文创类主题展设计的“互文性呈现”的角度,对主题展的发展态趋势即三个“转变”特征加以系统解读,并以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创展为实例,提出展品与非展品文本相互作用、不同主体间进行对话、不同文化语境互文的“互文性”设计策略,通过可读的文献确定性来规避历史局限性和文化模糊性,不仅充实和立体化当代艺术展览的架构,建构新的规划与观察视角,也能揭示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及其探索创新的生成轨迹和内在动力,进一步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4.
焦亚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36-140
西方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历史中的文本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指涉关系.钱锺书的著作旁征博引,引合众多话语现象,具有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在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中,话语现象的聚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通过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组成形形色色的文本网链,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对这些文本网链的描述与分析,从一个方面揭示出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5.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史诗经千年传唱流传至今,文本传承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侯建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75-178
互文性是文本分析的重要理论范式,关注文本中以"之间关系"为支撑的"异质性";现有的互文性研究以文字模态为分析对象,没有涉及多模态文本的互文现象。文章以多模态互文为研究对象,提出多模态互文的观点;认为多模态互文包括冲突型互文、概括型互文、互构型互文和延伸型互文。以多模态互文为基础,分析了电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的互文现象。 相似文献
8.
张亚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1):35-36
不同的语言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词汇是语言的次系统,一种语言的词汇沉淀着大量的特定的社会文化.隐喻属于词汇中的词的理据的范畴,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更多地从该语言的隐喻中反映出来.作者从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英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隐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无一不体现着全球化发展趋势.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信息交流也需要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时代语境下我们该如何通过英语新闻来进行信息交流呢?本文对全球化时代语境、特点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全球化时代语境背景下英语新闻的传播路径,以期推动英语新闻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就19世纪开始的藏语言中汉藏语系语法研究予以分析,对于30年代开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藏语的研究进行了分类评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头表达情感类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交流以及网络媒体中频频出现,主要利用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的语料用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探讨上头的语法化过程.上头的语法化演变路径为:具体义>较少的抽象义>更多的抽象义.其语法化机制则为:语义虚化和使用频率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3.
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发展至今,已经从单纯的文学语言修饰层面发展到探究人类思维的深层理论,虽然对隐喻的研究跨越众多领域,但已有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和思维两个层面对其特性和构成进行分析,对隐喻美学价值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美学视角出发,从英美文学作品隐喻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层层剖析分析隐喻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并探寻隐喻美学价值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侯建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75-178
在认知语言学内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以认知中的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哲学基础、基本概念、操作过程等方面,论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认为概念整合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为论证此观点,论文分析一幅环境保护漫画,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概念认知过程,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王冬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3):98-100
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作为典型的大众语篇,新闻语篇一直受到批评性语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作为有效工具,从及物性、情态和主位选择三方面对选自《纽约时报》的萨迭姆被捕的一则新闻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而揭示隐含在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王百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3):10-12
二十世纪是汉语语学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的一个世纪.从建立至今的一百多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理论价值的,并可以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汉语语法史.着重研究这一阶段的历史,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据此,本文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汉语语法学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手”的隐喻在汉语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针对“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包括“手”作为行动的隐喻、“手”作为感官的隐喻、“手”作为人际关系的隐喻、“手”作为状态的隐喻等方面。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些隐喻的深层含义和语言文化背景,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是闻名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一文中使用了很多切合语境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沉淀。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话语有不同的理解,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在互文性视角下考察译本中的成语典故翻译,从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两个方面分析译本翻译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20.
将图形导入日语语法研究和教学,用图形的方法揭示日语语法和文化现象,将语法理解的难点和重点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本文以日语助词为例,从认知和理解的角度说明日语语法图形化对日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