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场》是我国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它在许多方面是独具特色的。正确地评价这部小说,不仅对研究萧红的创作是重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某些侧面。这里,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茅盾三十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独运的艺术匠心,描写了九十多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其中的许多形象,如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屠维岳、冯云卿、林佩瑶、范博文、曾沧海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民族资产阶级典型。下面就从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浅论《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先生在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其中吴荪甫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必须把吴荪甫这一艺术形象和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前后的时代联系起来考虑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作者创作这一典型形象的伟大现实意义。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资产阶级艰难挣扎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出身于“簪缨世家” ,游历于欧美 ,具有相当高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水平。他“有大志 ,有魄力 ,也有计划” ,他精明强干 ,刚愎自用 ,野心勃勃 ,“也不缺少同志” ,而且实力相当雄厚 ,一身经…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三十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大危机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境 凯恩斯主义是在三十年代资产阶级大危机的困境,传统自由放任论失灵的背境下产生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出现了两件大事,其一,是1929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在国际共运中和我们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具体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  相似文献   

7.
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问题,是一个正确理解抗日战争初期党的历史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对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何形成为新投降主义及其被纠正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谈些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鸿篇巨制之一。这部作品以它那宏大的规模和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群,表现了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挣扎、奋斗以及他们不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在这么多的形象中,吴荪甫无疑是悲剧色彩最浓、也是作者刻划得最成功的一个,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但对这个形象的评价,长期以来却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是这么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吴荪甫是一个“刚毅果断,富有胆略”,“雄心勃勃地想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家”;另一种则认为他是一个“喝血自肥者的卑  相似文献   

9.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位性格既极其丰满,又有其明确的主导特征的人物。但是,从吴荪甫这个人物问世以来,某些论者在分析评价这一性格典型时,在这两方面都不无偏颇。或只论证其反动特性,或只述说其“英雄”性格,简单地给人物作某种阶级定性,甚至套用某些现成的政治结论代替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就不可能把握复杂性格的丰富内涵,作出科学的论断。只有具体地剖析吴荪甫性格复杂的底蕴,对其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充分认识其性格的丰满性,准确地判断其性格的主导特征,从而把握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中,作家的主观在创作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冯雪峰在三十年代初,特别是抗战时期所撰写的文艺论著,曾对此发表过不少看法。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作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主观,即世界观、立场等;(2)作家的主观与创作的关系,包括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主观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3)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这几方面的问题是互相牵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作家创作活动的理论系统。从冯雪峰创作思想的发展看,他对上述问题的观点,经过了一个逐渐成熟、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阶级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关注的问题。理论家们主要围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展开相关讨论,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功能以及阶级的当代命运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主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怎样看待鲁迅与“左联”,以及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我们与“四人帮”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五十年代中前期的危机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初步形成,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这之前,即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马克思在危机问题上有哪些值  相似文献   

14.
怀念羡季     
今天,顾随先生的生前友好和他的家属在这里聚会,纪念他逝世三十周年。我不能参加,却有一些话想用书面向大家谈一谈。顾随字羡季,请允许我,下边的话我都直称羡季。羡季教学兼写作的生涯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他那时交往的朋友如今多已不在人间,我不自量,我或许可以说是他老朋友中的一个仅存者。今天参加这个会的同志们可能都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与羡季结交或受过他的教益的友人和学生,了解羡季会比我更多,但羡季早期的生活和创作,或许知道较少。我想我在这方面略作介绍,也涉及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子夜》的人物群象中,除了吴荪甫和赵伯韬而外,屠维岳要算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了。屠维岳原是吴荪甫裕华丝厂中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后来,吴荪甫发现了他是个管理现代化资本主义企业的难得人才,便果断地、破格地把他提拔为裕华丝厂的总管事,委之以统管全厂的重任。屠维岳深感吴荪甫的“知遇之恩”,于是便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一贯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早在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背。”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捐示,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各项工作中都把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扬雄的入京年代和推荐人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对这一学界公案所涉及的几个相关时间和人物关系加以考辨,对比分析各种推测意见成立的合理性。以释古为原则,认为清人周寿昌对这一问题的推断较为可信。对《汉书》中另外几个相关记载的问题,也做出了解释。扬雄在三十多岁时主动进京并投靠名门,说明积极进取是他人生态度的主导方面,认为扬雄的人生态度以虚静淡薄为主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能否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的思想保证。本文试图结合建国三十年来的历史经验,就如何做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我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发展与成就:(一)二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散文理论由萌芽而发展,其主要建树在于现代散文观念的探讨与形成。(二)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在散文理论上,一方面是空前的活跃与繁荣;一方面是深刻的分歧与论争,在对散文艺术经验、散文艺术源流、散文发展道路诸问题的探讨上,均取得一定成就。(三)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散文理论虽然同散文创作一样,不似前一时期那样活跃与繁荣,但是一些观点、见解,却趋向成熟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所讨论的不是我国历史上某些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具体关系,而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方面的几个一般性问题和提法,即历史上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所谓“主体民族”问题和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