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在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中,令人痛苦或震惊的悲剧性事件是不断发生的,并且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为了某种目的而相互争斗的潘动日趋频繁,那些事件也必然会逐渐增多。这样,当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类的精神提高到一定水平,人们便开始要对那些事件进行反思。当人们的反思不断深化、不断成熟并达到某种定性时,悲剧意识也就随之产生了。悲剧意识产生了以后,悲剧性的事件或人物便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自觉的表现;他(它)们既  相似文献   

2.
<正> 人们常常谈到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的客体的无限性。前者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获得对自然、世界的无限认识,乃至全部认识。后者是指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即有待人类去认识、探索的问题是无限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至今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二者是同一的,即“一样大的”、“相等的”。其实,这两个无限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妨称前一种无限为主体无限,后一种无限为客体无限。  相似文献   

3.
自然书写是知青文学主题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知青作家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对大自然所造成的苦难勇敢超越,以及对大自然蕴藏的生命伟力的深刻发掘,展现了自然对于那一代人青春理想、生命沉思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知青作家通过饱含深情的书写,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当自然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对照时,家园感得以呈现和强化,并且以理想化的家园想象.成为精神世界恒久的烛照.知青作家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证明了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力量而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与自然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和谐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自近代以来以理性的权威战胜宗教启示的权威后,它便始终在人们的心灵里占据一个牢不可破的神圣地位。有一个朴素的真理道说了这一令人惊叹的历史进程,那就是人必须首先吃、穿、住,然后才能谈别的……。正因如此,当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提供诸多生活便利后,它自然便无可争议地征服了人们的心灵。然而科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走向永恒——论斯宾诺莎的“最高完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永恒,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把握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对人类这唯一知其必死而又渴求不朽的高等动物而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当人们面对公允地坐待每一个人的死亡所带来的价值的困惑,以及无限的宇宙日历终将以铁的必然性吞没人类及其文明的昙花所造成的虚无时,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求证就成了哲学的摇篮和哲人的使命.永恒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它代代如斯地召唤着哲人为之穷经皓首,而又永无绝对地证实或证伪之日.在文明史上,永恒的追求曾预示着理性的曙光,也将泊走文明方舟的最后一位渡人.其中,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便是这理性方舟最杰出的引渡者.他以诗人一般的激情,数学家一般的严谨和宗教使者一般关注人生的襟怀,提出了确定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力图使一切知识都以达到伦理学意义的永恒自由或最高完善境界为归宿,从而在笼罩着悲观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神学烟瘴的信仰领域,以理性主义方式回答了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问题,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治自由,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我认为,政治自由包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但不仅仅表现为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 自由,就其本来意义来说,就是自我决定、自己作主。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总是追求自由的,总是希望摆脱种种限制而达到自我决定、自己作主。因此,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一个人追求自由的活动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由他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自由,那就必然要与他人追求自由的活动发生冲突,或者侵犯了他人的追求自由的权利,或者自己追求自由的权利受到了他人的侵  相似文献   

7.
困学杂谈     
<正> 庄子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庄子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他的结论却错了,所谓“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如此而还去追求知识的人,那就只有更危险了。他的错误就在于他认为既然以有限的生命不能获得无限的知识,那就不必枉费精力去追求知识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我们当然不能采取这种态度。为了获得必要的知识,我们可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即变无限为有限,然后再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不就有成功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世事总是出人意料,令人难以捉摸,当人们刻意去追求或模仿别人时,往往不是吃闭门羹就是遭遇挫折。一切万物都是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成长并发展壮大、崛起,但当我们回首试图寻找成功的理由时,任何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总是显得苍白,也许这是上天的恩赐,成功不需要缘由,当印度软件业成为全球软件业中的翘楚时,作为与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自由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投入市场经济的主体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市场经济自由的本质是个人主义自由,其特质表现为经济主体对自然物的无限占有与征服,这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有限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尖锐矛盾.个人主义经济自由内蕴着破坏自然环境的巨大张力,若人类不想自毁家园,必须对个人主义经济自由进行限制.自由只能被自由所限制,对个人主义自由进行有效限制是人与自然整体相统一而生成的生态自由,唯有生态自由才能担保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杀人罪与伤害罪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杀人罪和伤害罪,在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因为杀人与伤害这两类犯罪,有时在表现形式上,行为方式上,危害后果上,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而行为人往往又不会如实地供认犯罪目的,这就给正确区分犯罪性质带来困难,致使有的案件争论不休,久拖不决,或者把杀人当伤害处罚,或者把伤害当杀人处罚,造成重罪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产生便开始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与此同时,自然也把自己对人类征服的后果反馈给人类,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人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中建立。但是,传统的人学理论在建立时却仅仅根据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结果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到了今天,以资源和环境等为代表的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充分证明,若不调整传统的人学理论,任其继续支配人类行动,人类的未来是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启蒙精神颠覆了古代人的自由观,将对自然和城邦的义务性自由转变为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这一现代性的自由权利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丰盛物质财富的同时,制造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需要新建一种对自然的义务性自由,用以限制权利性自由对自然的滥用。对自然的义务性自由生成于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生态本体论,其实现形式是看护自然的存在真理。看护自然与看护自我是统一的,但看护自然优先于看护自我,唯有先行看护自然才能真正做到看护自我。  相似文献   

13.
有位朋友的丈夫脾气很古怪,她做的一些平常小事都会令他突然不高兴;阿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但只要接到她妹妹的电话,斤她抱怨生活,就会跟着变得沮丧;而陈然最近也受到了打击有点一蹶不振:当她正在做演讲、自我感觉很好时,突然一个参会者站起来质疑和讽刺她所讲内容. 我们暂且将它称之为情绪杀手:你正在享受当下的状态,突然你最不想看到的事却发生了,情绪备受打击——伤害通常都是无形的,并且很多人都没有学过如何在这方面自我保护,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像亚洲武术善于利用灵巧地接近对方的方式去控制局势,从而避免身体上的伤害,我们也可以通过预防而不被别人的情绪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自由便作为人的本性开始生成,于是在古代哲人的头脑里就已经萌生出自由的观念。然而,人类在早期所占有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自由不断扩大,与此相应地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也就日渐增进。尤其是当人类历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窒息自由的封建社会以后,广大人民对自由的珍视和渴望就更加强烈了。资产阶级把自由作为战斗的口号和旗帜,  相似文献   

15.
汉末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代。人的自觉标志着人的生命意识的猛醒,也标志着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正因为人生有限,才使人倍加珍惜生命,从而渴望尽情享受生命本身的乐趣——自由,要求天性得到自然的展示,而不愿承受外来强加的束缚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生命自觉与个性自觉成了一种共生现象、一个同步运动。然而,超越死亡与留名不朽所孕育出  相似文献   

16.
论康德的“先验幻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认为,当人们用有限的东西去规定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整体时,就会产生"先验幻相",这在人类理性思维中是必然的和不可克服的.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先验幻相"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和生命力.这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人的思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从而体现了其内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自然向人生成”——关于休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建设使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其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物质需求的相对满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就是享受自由,而向往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是一种进步。社会越发展,人的闲暇时间越多,人就越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是由“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 ,因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思考 ,但要对自由做出正确的解释就必须对自由的前提进行反思。一方面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决定了人具有受动性 ,人的这一特性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对立面前提。另一方面 ,人类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决定了人具有能动性 ,而人的这一特性则是人们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引子:关于音乐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又是探索人的感情领域的科学,它表现人的感情是为了塑造人的感情。因为感情是支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所以,塑造感情,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的行为。在艺术表达的感情中,实际上融化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道德情操。社会是人的集合,因此,这种研究人的感情的艺术,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教育自己、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改造社会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人两个部份。早在远古时期,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由于获得种种成功而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观赏自己的创造对象时,感到由衷的喜悦,便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激励人们再追求、再努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进化。因此,社会的进化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依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史上,马克思一方面承接着霍布斯、洛克以来的理论问题阐释了自然和自由的关系,从人的自然属性中把握到了人的自由属性,提出了现代权利和自由的概念;另一方面,他又在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之理论视角的转换中,确立起了理解现代自由概念的新坐标,从而又修正了霍布斯、洛克以来关于自然和自由的解释路数.从前一方面来看,自由和自然是相统一的;而从后一方面来看,自由则突破了自然的局限,进而获得了更为宽广的意蕴.这看起来似乎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一个矛盾,然而这个看似是矛盾的方面,却使得马克思在既继承又超越过往思想史的双重关系中,真正打开了理解现代社会矛盾的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