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正> 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精神时,往往只承认有意识的方面,而对无意识则漠然置之,或者把承认无意识作用说成是唯心论。其实,无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现象,在形成人的稳固精神结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 人所独有的精神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被誉为开了无意识研究先河的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属于无意识层次,处于精神底层,无法为人直接了解;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他认为:精神的意识部分好比露在  相似文献   

2.
企业职工的精神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愈来愈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并有在企业生产资源配置中占主导位置的趋势。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雄风再起,必须对企业内的精神资源给予高度的关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谈过恋爱的男女双方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双方在经过惊心动魄、牵肠挂肚的热恋后,常会感到有段时期精神疲劳,心理上产生一种茫然和失落感:既想保持热恋中的甜美、充满激情的爱恋,但又感到与恋人交往后失落感愈来愈强,总觉得恋人似乎不那么可爱了,其魅力减少了许多,总是感觉有一种不满足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恋爱者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要有精神的"(毛泽东语).一个人是如此,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任何群体,离开了精神,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江泽民同志讲得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叫精神呢?  相似文献   

5.
<正> 自70年代末,在袁世硕教授的科研视野中,“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愈来愈重要了。正如著者本人所说:“作为山东省最高学府的山东大学的一名古典文学教师,没有理由对本省的先贤、足使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文学巨匠蒲松龄及其著作,漠然视之。”(《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前言)这部30余万言的(《新考》,便是著者基于上述考虑,花费七个寒署的心血的结晶。众所周知,走近一位作家,可以套用一句现成的俗语,这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  相似文献   

6.
管理是对人类物质文化生产和生活过程的调控,既包括对物质生产生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的调控,也包括对精神生产生活——“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的生产”[1]、传播。消费等过程和调控,还包括对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在与人自身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相关的条件下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殖、劳动力的再生产、人才的培养等)的调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有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都需要管理。自进入20世纪以来,管理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愈来愈现代化。本文拟从不…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高龄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精神安顿与终极关怀的问题将愈来愈凸显。在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意义的探索,将变得愈来愈重要。儒释道的生死智慧是当代人反思自身的宝贵精神资源,值得认真地发掘与推进。本文旨在论述儒家的生死智慧、终极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仅重视体格的健壮,躯体的健康;而且愈来愈重视心理与行为的健康,社会适应的完好;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文明,更重视精神的文明和完美个性的塑造.心身健康的辩证统一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是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因此,心理健康标准的提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儒家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引言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化教化为导向,以正己正人为途径。这对于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在拙著《问人性》一书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即人类最初的精神性,也即道德心,均发源于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二百年之间,人类的三种原道德精神性——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即在这个时期分别发源于古希伯来人、古希腊人和古中国人之中。这三种原道德精神性分别构成了兴起于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神学、哲学和人学的精神的核心:神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节约发展战略与生产发展战略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的选择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党的十二大以前一直实行生产发展战略,以工农业总产值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其结果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愈来愈浪费、愈来愈紧张,经济效益和效率愈来愈差;党的十二大以后至十三大期间,实行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且愈来愈成为推动我们各项工作的动力。但是也有一些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标准会不会否定了毛泽东思想,因此,思想上敞不开,步子跨不大。这就有必要弄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坚持毛泽东思想。一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直都有一些自命为“真正的”、“正统的”、“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把马克思的所有论述说成是绝对不变的公式和神圣不可改动的教条。谁若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修改一句话,扬弃某一个结论,他们不  相似文献   

13.
论实践精神     
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包括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创造精神。(一)主体精神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地位。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 德国的辩证大师黑格尔曾高度赞扬孕育他思想发展的母语的辩证智慧,他说:“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相反的意义,以至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到语言的思辨精神:碰到这样的字,遇到对立物的统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可分为两种形态 :物质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存在。近现代社会 ,文化愈来愈成为现行社会的支撑 ,未来社会的导向 ,历史前进的动力。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文化根基是先进的 ,而且应当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人的行为要受思想、感情支配,或叫受精神支配。因此,一个国家、民族、个人,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何谓精神支柱 所谓精神支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人的心理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称为精神支柱。在人的心理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的,能起支配作用的,大体可归纳为:①情感、抱  相似文献   

17.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学过许多遍了。每学一遍,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动环矫媸俏浊蠖魍灸侵治按蟮木袼ざ?同时也是为毛主席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所激动。在文章的结尾,毛主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且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前夕,俄国人亚·尼·屠格涅夫很有见地地对司汤达说:“我认为您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常见的、正笼罩着现今人们头脑的不安分的反抗精神的表现。”司汤达当即回答说:“是的,但这种不安分完全是有根据的,是由我们反抗的时代决定的。”一个半世纪过去了,重温这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话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丽丽 《河北学刊》2004,24(4):68-70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20.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